“臨川道中愁殺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臨川道中愁殺人”全詩
溪深橋斷不得渡,城近臥聞吹角聲。
三月三日天氣新,臨川道中愁殺人。
纖纖女手桑葉綠,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俯。
鶴軀苦瘦坐長饑,龜息無聲惟默數。
如今自憐還自笑,歛版低心事年少。
儒冠未恨終自誤,刀筆最驚非素料。
五更欹枕一凄然,夢里扁舟水接天,紅蕖綠芰梅山下,白塔朱樓禹廟邊。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上巳臨川道中》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上巳臨川道中》是宋代陸游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臨川道中的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和心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二月六夜春水生,
陸子初有臨川行。
溪深橋斷不得渡,
城近臥聞吹角聲。
三月三日天氣新,
臨川道中愁殺人。
纖纖女手桑葉綠,
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
幽居不省游城俯。
鶴軀苦瘦坐長饑,
龜息無聲惟默數。
如今自憐還自笑,
歛版低心事年少。
儒冠未恨終自誤,
刀筆最驚非素料。
五更欹枕一凄然,
夢里扁舟水接天,
紅蕖綠芰梅山下,
白塔朱樓禹廟邊。
這首詩詞的詩意主要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獨和憂愁之情。詩的開頭描述了春水生長的美景,接著描寫了作者初次臨川行的情景,但由于溪深橋斷,無法渡過,只能在城近的地方躺下聽到吹角聲,這種無法前行的困境增加了作者的憂愁。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三月三日的新天氣,但作者在臨川道中仍然感到憂愁,這可能是因為他離開了家鄉,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詩中還描繪了女子細膩的手指摘桑葉的情景,以及客舍中桐花盛開的春景,這些細節增添了詩的生動感。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旅途的恐懼,他害怕路途上的危險,更害怕離開幽居去游歷城市。作者的身體瘦弱,長時間的饑餓使他的身體像鶴一樣消瘦,他的呼吸無聲,只能默默地數著龜息。這些描寫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困苦。
最后幾句詩中,作者自憐自笑,感慨自己年少時的心事,他認為自己的才華被埋沒,創作的作品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他的儒冠未能實現他的理想,而他的刀筆作品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贊賞。詩的結尾描繪了作者在夢中乘坐扁舟,水接天際的景象,以及山下的紅蕖、綠芰,以及白塔和朱樓,這些景色可能是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向往。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旅途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內心感受,表達了孤獨、憂愁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自己才華的自省和對現實境遇的無奈。
“臨川道中愁殺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sì lín chuān dào zhōng
上巳臨川道中
èr yuè liù yè chūn shuǐ shēng, lù zi chū yǒu lín chuān xíng.
二月六夜春水生,陸子初有臨川行。
xī shēn qiáo duàn bù dé dù, chéng jìn wò wén chuī jiǎo shēng.
溪深橋斷不得渡,城近臥聞吹角聲。
sān yuè sān rì tiān qì xīn, lín chuān dào zhōng chóu shā rén.
三月三日天氣新,臨川道中愁殺人。
xiān xiān nǚ shǒu sāng yè lǜ, mò mò kè shè tóng huā chūn.
纖纖女手桑葉綠,漠漠客舍桐花春。
píng shēng pà lù rú pà hǔ, yōu jū bù xǐng yóu chéng fǔ.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俯。
hè qū kǔ shòu zuò zhǎng jī, guī xī wú shēng wéi mò shù.
鶴軀苦瘦坐長饑,龜息無聲惟默數。
rú jīn zì lián hái zì xiào, hān bǎn dī xīn shì nián shào.
如今自憐還自笑,歛版低心事年少。
rú guān wèi hèn zhōng zì wù, dāo bǐ zuì jīng fēi sù liào.
儒冠未恨終自誤,刀筆最驚非素料。
wǔ gēng yī zhěn yī qī rán, mèng lǐ piān zhōu shuǐ jiē tiān, hóng qú lǜ jì méi shān xià, bái tǎ zhū lóu yǔ miào biān.
五更欹枕一凄然,夢里扁舟水接天,紅蕖綠芰梅山下,白塔朱樓禹廟邊。
“臨川道中愁殺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