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然彝鼎書元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爛然彝鼎書元功”全詩
西戎北狄問安否,九州萬里涵春風。
子孫繼踵皆將相,我猶及拜西樞公。
顧憐通家略貴賤,勞問教誨均兒童。
西樞有孫又奇偉,凜然太華摩蒼穹。
小試玉節江西東,文書如海到手空;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錢流倉粟紅。
君持此手上廊廟,折沖御侮知從容,桑乾不勞尺箠下,榆關正可丸泥封。
卻歸故里訪遺老,應記山陰九十翁。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江東韓漕曦道寄楊庭秀所贈詩來求同賦作此寄》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江東韓漕曦道寄楊庭秀所贈詩來求同賦作此寄》是宋代陸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朝巍巍韓侍中,
爛然彝鼎書元功。
西戎北狄問安否,
九州萬里涵春風。
子孫繼踵皆將相,
我猶及拜西樞公。
顧憐通家略貴賤,
勞問教誨均兒童。
西樞有孫又奇偉,
凜然太華摩蒼穹。
小試玉節江西東,
文書如海到手空;
政成蒲鞭亦不用,
地上錢流倉粟紅。
君持此手上廊廟,
折沖御侮知從容,
桑乾不勞尺箠下,
榆關正可丸泥封。
卻歸故里訪遺老,
應記山陰九十翁。
詩意:
這首詩詞是陸游寫給楊庭秀的回信。詩中表達了對韓侍中的敬仰和對楊庭秀的問候。陸游自稱與韓侍中一樣,都是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的人。他詢問西戎和北狄的安危,表達了對國家繁榮的期望。他也提到了自己的子孫將來也會成為官員,但他仍然虛心地向韓侍中學習。詩中還提到了西樞的孫子,形容他的才華出眾,凜然威嚴,仿佛能觸摸到蒼穹。陸游自謙自己只是在江西東部小試身手,但他的文書卻無法到達目的地,政治上的努力也沒有用處,只有地上的錢財流動紅火。他希望楊庭秀能夠把這封信帶到廊廟上,以示對侮辱的抵抗和從容不迫的態度。他認為自己不需要受到責罰,而是應該被封為丸泥(一種封印)。最后,他表示將回到故鄉探望年邁的長者,提到了山陰的九十歲老人。
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陸游對國家和家族的關心,以及對自己在政治上的無奈和不滿。他雖然自稱與韓侍中一樣,但他對自己的成就并不自滿,仍然虛心向他人學習。詩中的意象生動,通過對西樞孫子的描寫,展示了他的威嚴和才華。整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旺和個人成就的渴望,同時也流露出對政治現實的無奈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爛然彝鼎書元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dōng hán cáo xī dào jì yáng tíng xiù suǒ zèng shī lái qiú tóng fù zuò cǐ jì
江東韓漕曦道寄楊庭秀所贈詩來求同賦作此寄
sān cháo wēi wēi hán shì zhōng, làn rán yí dǐng shū yuán gōng.
三朝巍巍韓侍中,爛然彝鼎書元功。
xī róng běi dí wèn ān fǒu, jiǔ zhōu wàn lǐ hán chūn fēng.
西戎北狄問安否,九州萬里涵春風。
zǐ sūn jì zhǒng jiē jiàng xiàng, wǒ yóu jí bài xī shū gōng.
子孫繼踵皆將相,我猶及拜西樞公。
gù lián tōng jiā lüè guì jiàn, láo wèn jiào huì jūn ér tóng.
顧憐通家略貴賤,勞問教誨均兒童。
xī shū yǒu sūn yòu qí wěi, lǐn rán tài huá mó cāng qióng.
西樞有孫又奇偉,凜然太華摩蒼穹。
xiǎo shì yù jié jiāng xī dōng, wén shū rú hǎi dào shǒu kōng zhèng chéng pú biān yì bù yòng, dì shàng qián liú cāng sù hóng.
小試玉節江西東,文書如海到手空;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錢流倉粟紅。
jūn chí cǐ shǒu shàng láng miào, zhé chōng yù wǔ zhī cóng róng, sāng gān bù láo chǐ chuí xià, yú guān zhèng kě wán ní fēng.
君持此手上廊廟,折沖御侮知從容,桑乾不勞尺箠下,榆關正可丸泥封。
què guī gù lǐ fǎng yí lǎo, yīng jì shān yīn jiǔ shí wēng.
卻歸故里訪遺老,應記山陰九十翁。
“爛然彝鼎書元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