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騎亦虛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騎亦虛還”全詩
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眾妃無復嘆,千騎亦虛還。
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石鏡》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石鏡
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
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眾妃無復嘆,千騎亦虛還。
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
詩意: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皇帝將石鏡埋在深山之中,表示對已故的妃子的哀思之情。詩中透露出孤獨、冷寂與傷感的氛圍,暗示了君王的孤獨與權力的虛幻。同時,也表達了對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戀和懷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采用了較為簡單的語言和形象,卻表達了深刻的哲理。首先,以一座石鏡為線索,通過描寫蜀王將石鏡送至山中下葬的情景,抒發了皇帝對已故妃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權力和榮華富貴的無奈。其次,通過對眾妃和千騎的描寫,表現出那些曾經引發人們憧憬的權力與威嚴,在時間的洪流中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虛幻。最后,詩人通過描述獨自留在山中的石頭,將詩的情感高懸于月光拱衛的宇宙,暗示出人與自然的對話,深層次地抒發了尋覓永恒的心靈。
杜甫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出對權力、富貴虛妄的理解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將詩情與自然相融合,賦予了詩詞以深遠的思考意義。整首詩情感深厚,意境清雅,給人以思索和冥想之感。
“千騎亦虛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jìng
石鏡
shǔ wáng jiāng cǐ jìng, sòng sǐ zhì kōng shān.
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
míng mò lián xiāng gǔ, tí xié jìn yù yán.
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zhòng fēi wú fù tàn, qiān qí yì xū hái.
眾妃無復嘆,千騎亦虛還。
dú yǒu shāng xīn shí, mái lún yuè yǔ jiān.
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
“千騎亦虛還”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