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者太山一毫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傳者太山一毫芒”全詩
春秋雖自魯麟絕,禮樂蓋先秦火亡。
孟軻財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鴻荒。
於虖易學幸未泯,安得名山處處藏!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元日讀易》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元日讀易》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伏義三十余萬歲,
傳者太山一毫芒。
春秋雖自魯麟絕,
禮樂蓋先秦火亡。
孟軻財能道封建,
孔子已不言鴻荒。
於虖易學幸未泯,
安得名山處處藏!
中文譯文:
伏義已經存在三十余萬歲,
太山傳承了一絲光芒。
雖然春秋時期的魯國之麟已經滅絕,
禮樂之道卻在先秦時期失傳。
孟軻尚能理解封建之道,
而孔子已經不再談論鴻荒。
《易經》之學幸好沒有消失,
哪里才能找到名山遍布的藏匿之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人陸游的作品,表達了他對《易經》的欽佩和對古代文化的懷念之情。
首先,詩中提到了伏義和太山,伏義指的是《易經》中的伏羲,太山則是指《易經》的創制者之一,伏羲的傳承者。陸游以“三十余萬歲”來形容伏義的悠久歷史,而將太山比喻為“一毫芒”,形象地表達了《易經》的重要性和其作為古代智慧的一絲光芒。
接下來,陸游提到了春秋時期的魯國和禮樂之道的衰落。魯國的麟是指公羊傳、谷梁傳等經典著作,它們在春秋時期已經失傳。而禮樂之道,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先秦時期已經逐漸消亡。
然后,陸游引用了孟軻和孔子的名字。孟軻是孟子,他在《封禪書》中提出了封建制度的理論,而孔子則是古代中國思想家孔子,他沒有詳細探討鴻荒(宇宙起源),而是更關注人間的倫理道德。通過提到孟軻和孔子,陸游表達了對古代儒家思想的敬仰和對封建制度的思考。
最后,陸游表達了對《易經》的欣慰之情。他稱《易經》為“易學”,并說其“幸未泯”。這里的“易學”指的是《易經》的學習和傳承。陸游希望《易經》這一重要的古代文化遺產能夠得以保存,并認為它應該像名山一樣遍布各地,得到人們的重視和尊敬。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示了陸游對《易經》的崇敬和對古代文化的懷念之情。他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對古代智慧的贊美和對傳統文化的呼喚,體現了他對歷史的思考和對傳統價值的珍視。
“傳者太山一毫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án rì dú yì
元日讀易
fú yì sān shí yú wàn suì, chuán zhě tài shān yī háo máng.
伏義三十余萬歲,傳者太山一毫芒。
chūn qiū suī zì lǔ lín jué, lǐ yuè gài xiān qín huǒ wáng.
春秋雖自魯麟絕,禮樂蓋先秦火亡。
mèng kē cái néng dào fēng jiàn, kǒng zǐ yǐ bù yán hóng huāng.
孟軻財能道封建,孔子已不言鴻荒。
yú hū yì xué xìng wèi mǐn, ān dé míng shān chǔ chù cáng!
於虖易學幸未泯,安得名山處處藏!
“傳者太山一毫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