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窺萬井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亭窺萬井中”全詩
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
兵革身將老,關河信不通。
猶殘數行淚,忍對百花叢。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登牛頭山亭子》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牛頭山亭子》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以及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從雙林之外的小路出來,登上牛頭山的亭子,
從亭子里可以俯瞰到萬家燈火的城市。
城中孤寂的陽光照耀著,
山谷中傳來遠處風的低吟。
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中,我將要老去,
關隘和河流使我無法通信。
我還保留著一些眼淚,
卻忍住不讓它們濕潤百花的叢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杜甫在歷經戰亂和流離失所后的感慨與思考。詩人描述自己站在牛頭山的亭子上,眺望著城市的燈火,遠處山谷中風的聲音,通過這幅景象展現出他內心的愁苦和憂慮。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詩人從安靜的雙林小路來到亭子,以及從亭子俯瞰城市燈火的場景。這種對比,將幽靜與喧囂、隱蔽與張揚相互襯托,突顯出詩人身處世事紛擾中的沉靜思考。
接著,詩人描述了城市中孤寂的陽光和山谷中遠風的聲音。這里城市的孤寂與陽光形成了對比,而山谷中的風聲則帶來一種遠離塵囂的寧靜感。這種對比展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追求寧靜的情感。
在下半部分,詩人表達了自己在動蕩歲月中的老去和無法聯絡的困境。兵荒馬亂的戰爭讓他將要老去,而關隘和河流則使他與世隔絕。這部分強調了時代的艱難和詩人的孤立無援,傳達出深深的憂慮和無奈。
最后兩句描寫詩人猶存的一些眼淚,但他忍住不讓眼淚濕潤百花的叢林。這表現出詩人的堅強和自抑,他不愿在外部環境的壓力下展露情感,展示了一種內心的執著和自律。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景物的描繪和詩人的內心獨白,展示了作者在動蕩戰亂中的內心體驗,表達了他對時局的關切、對人生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保持堅韌的精神。
“亭窺萬井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niú tóu shān tíng zi
登牛頭山亭子
lù chū shuāng lín wài, tíng kuī wàn jǐng zhōng.
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
jiāng chéng gū zhào rì, shān gǔ yuǎn hán fēng.
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
bīng gé shēn jiāng lǎo, guān hé xìn bù tōng.
兵革身將老,關河信不通。
yóu cán shù xíng lèi, rěn duì bǎi huā cóng.
猶殘數行淚,忍對百花叢。
“亭窺萬井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