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席臺能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改席臺能迥”全詩
云行遺暑濕,山谷進風涼。
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
何須把官燭,似惱鬢毛蒼。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臺上(得涼字)》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在臺上(獲得了一個“涼”字)
改變位置,涼風能夠更加清涼,月亮依然掛在門前。云霧流動著殘留的暑氣,山谷里吹進了涼風。年老了喝一杯就飽足了,誰會關心我久舞不休。為何要點燃官方的蠟燭,似乎是因為困擾著灰白的鬢發。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老人在臺上表演舞蹈時的心情和感受。詩中以涼風、月光、云霧和山風等形象來表達清涼的感覺,暗示著老人對于年齡的感受。
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坐在臺上,感受到清涼的涼風,并提到月亮掛在門前,暗示時間的流逝。云霧殘留著夏天的余熱,但山谷里的風帶來涼爽。老人只需要喝一杯就能飽足,但沒有人關心他的長時間舞蹈。
最后詩人借用“把官燭”一句,表達了對年齡和衰老的困擾和煩惱。
這首詩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抒發了詩人對年老的感受和對生活的思考。可以理解為一個老人對身體和身份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于衰老的恐懼和困惑。
“改席臺能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i shàng dé liáng zì
臺上(得涼字)
gǎi xí tái néng jiǒng, liú mén yuè fù guāng.
改席臺能迥,留門月復光。
yún xíng yí shǔ shī, shān gǔ jìn fēng liáng.
云行遺暑濕,山谷進風涼。
lǎo qù yī bēi zú, shuí lián lǚ wǔ zhǎng.
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
hé xū bǎ guān zhú, shì nǎo bìn máo cāng.
何須把官燭,似惱鬢毛蒼。
“改席臺能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