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令鞭血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令鞭血地”全詩
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
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遣憤》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遣憤》是一首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譯文:
聽說花門即將關閉,功勞還未全部得到歸還。
自從收好天子,誰繼續擔任軍機要職。
敵人潛藏惡意,雷霆可摧毀威勢。
不要讓鞭子打破地面,再次濕透漢臣的衣衫。
詩意:
這首詩是杜甫的怨憤之作,揭示了他對官場的不滿和憤怒。詩中描述了杜甫對功勞未得回報的失望和對權力斗爭的憤慨。他抱怨說,他的功績被承認卻未獲得應有的回報,自己被調離朝廷,不再擔任重要職務。他對陰險的敵人和腐敗的政治環境感到忿忿不平,希望天威能夠降臨,將不義之人清除。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杜甫對自身遭遇的抱怨,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和腐敗的不滿。詩人以自身的遭遇投射出整個官場的黑暗,對權力斗爭的道德敗壞進行譴責。杜甫的詩歌常常帶有悲憤的情感,他通過直接而有力的語言表達對社會的期望和訴求。這首詩以憤怒和自責的情緒表達了杜甫對官場腐敗的無奈和憤恨,對權勢濫用和親信惡行的憤怒,詩中暗示著詩人對于官場現實的失望和對于所處位置的心灰意冷。同時,詩中呼吁正直和正義,希望能夠清除不義,恢復社會的公正和誠信。
這首詩詞表達了杜甫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憤怒,同時也透露出他對正義和公正的期待。杜甫以濃烈的抒情和悲憤之情,展現了他對時局的深刻思考和對社會的關注。這首詩詞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的腐敗和無能,對于那些在權力斗爭中利欲熏心的人進行了批判。總的來說,這首詩詞既表現了杜甫對個人遭遇的不滿,也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對正義和公正的追求。
“莫令鞭血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ǎn fèn
遣憤
wén dào huā mén jiāng, lùn gōng wèi jǐn guī.
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
zì cóng shōu dì lǐ, shuí fù zǒng róng jī.
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
fēng chài zhōng huái dú, léi tíng kě zhèn wēi.
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
mò lìng biān xuè dì, zài shī hàn chén yī.
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
“莫令鞭血地”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