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帆直欲截煙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掛帆直欲截煙海”全詩
拂衣即與世俗辭,掉頭不受朋友諫。
掛帆直欲截煙海,策馬猶堪度云棧。
枵然癡腹肯貯愁?天遣作盎盛藜莧。
發垂不櫛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慣。
眼前故人死欲無,此生行矣風雨散。
羞為塵土伏轅駒,寧作江湖斷行雁。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狂歌》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狂歌》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這首詩以狂放不羈的態度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態度。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狂歌》
少年雖狂猶有限,
遇酒時能傲憂患;
即今狂處不待酒,
混混長歌老巖澗。
拂衣即與世俗辭,
掉頭不受朋友諫。
掛帆直欲截煙海,
策馬猶堪度云棧。
枵然癡腹肯貯愁?
天遣作盎盛藜莧。
發垂不櫛性所便,
衣垢忘濯心已慣。
眼前故人死欲無,
此生行矣風雨散。
羞為塵土伏轅駒,
寧作江湖斷行雁。
譯文:
雖然年輕時的狂放是有限的,
遇到酒的時候才能傲然面對憂慮和困難;
如今即使沒有酒,也能在狂放的狀態中,
混沌地長歌于古老的山澗。
擺脫世俗的束縛,
毫不理會朋友的勸諫。
掛起帆篷,直奔截斷煙波的海洋,
策馬猶如跨越云棧。
怎么可能有空余心思來貯藏愁苦?
天命讓我像盎盛的藜莧一樣茂盛。
發垂不需要梳理,因為我不拘小節,
衣服的污垢忘卻了洗滌,因為我的心早已習慣。
眼前的故人已經死去,我不愿意有任何遺憾,
這一生行走在風雨中已經散盡。
寧愿像塵土伏在車輪下,
也不愿意做江湖中斷行的雁。
詩意和賞析:
《狂歌》表達了作者對傳統禮教和世俗觀念的抗拒,以及對自由、狂放生活的追求。詩中的"狂"并非指無理取鬧,而是一種不受拘束的自由狀態,是對封建禮教和世俗規范的反叛。詩人年輕時,只有在喝酒的時候才能擺脫束縛,但如今即使沒有酒,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狂放的態度。
詩中的"長歌老巖澗"描繪了詩人在幽靜的山澗中長歌的情景,象征他追求自由的心境。他擺脫了世俗的紛擾,毅然與眾人辭別,決心追尋內心的真實與自由。"掛帆直欲截煙海,策馬猶堪度云棧"表達了詩人的豪情壯志,他希望追尋更廣闊的世界,超越常人的局限。
詩中以"癡腹"和"枵然"形容自己,表現了詩人不拘小節、不受世俗約束的個性。他不愿將憂愁存留于心,而是接受天命,像藜莧一樣茂盛生長。他強調自己不需要梳理發垂,因為他不拘泥于瑣事,也不在乎外表的整潔,他已經習慣了內心的自由和灑脫。
詩的結尾,詩人表達了對逝去的過去的無憾,他不愿意為逝去的人和事感到遺憾,而是勇敢地面對風雨,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他寧愿像塵土伏在車輪下,也不愿做江湖中斷行的雁,表達了他追求真實自我的決心和拒絕妥協的態度。
整首詩以狂放、豪情、無拘無束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與自我追求的追囂和態度,展現了他不愿被世俗所束縛的精神風貌。同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描寫手法,使詩詞充滿了力量和感染力,給人以自由奔放的美感和思考的空間。
“掛帆直欲截煙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uáng gē
狂歌
shào nián suī kuáng yóu yǒu xiàn, yù jiǔ shí néng ào yōu huàn jí jīn kuáng chù bù dài jiǔ, hùn hùn cháng gē lǎo yán jiàn.
少年雖狂猶有限,遇酒時能傲憂患;即今狂處不待酒,混混長歌老巖澗。
fú yī jí yǔ shì sú cí, diào tóu bù shòu péng yǒu jiàn.
拂衣即與世俗辭,掉頭不受朋友諫。
guà fān zhí yù jié yān hǎi, cè mǎ yóu kān dù yún zhàn.
掛帆直欲截煙海,策馬猶堪度云棧。
xiāo rán chī fù kěn zhù chóu? tiān qiǎn zuò àng shèng lí xiàn.
枵然癡腹肯貯愁?天遣作盎盛藜莧。
fā chuí bù zhì xìng suǒ biàn, yī gòu wàng zhuó xīn yǐ guàn.
發垂不櫛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慣。
yǎn qián gù rén sǐ yù wú, cǐ shēng xíng yǐ fēng yǔ sàn.
眼前故人死欲無,此生行矣風雨散。
xiū wèi chén tǔ fú yuán jū, níng zuò jiāng hú duàn xíng yàn.
羞為塵土伏轅駒,寧作江湖斷行雁。
“掛帆直欲截煙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