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日夜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兒女日夜長”全詩
雷雨始退散,云月相吐吞。
風蟬斷還續,枝間終夕喧。
露螢闔復開,熠熠綴草根。
殘暑會當去,孰敢厭炮燔?四時莽相代,所嘆歲月奔。
歡悰挽不留,白發生無根。
兒女日夜長,子且復有孫。
澗松偶未薪,野鶴猶孤騫。
華表幸來歸,余事何足言!
分類:
作者簡介(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七月十一日雨後夜坐戶外觀月》陸游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戶外觀月》是宋代陸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浴罷淡無事,岸幘臨前軒。
雷雨始退散,云月相吐吞。
風蟬斷還續,枝間終夕喧。
露螢闔復開,熠熠綴草根。
殘暑會當去,孰敢厭炮燔?
四時莽相代,所嘆歲月奔。
歡悰挽不留,白發生無根。
兒女日夜長,子且復有孫。
澗松偶未薪,野鶴猶孤騫。
華表幸來歸,余事何足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陸游在七月十一日的一個雨后夜晚,他靜坐在戶外觀賞月亮的情景。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感慨和思考。
詩的開頭,陸游洗過澡,心情平靜,無所事事,戴著斗笠來到前廊,遠遠地眺望著月亮(岸幘臨前軒)。隨著雷雨漸漸散去,云和月亮相互映照,交相輝映(雷雨始退散,云月相吐吞)。在夜晚,風聲和蟬鳴不斷地交替,從樹枝間傳來的聲音綿延不絕(風蟬斷還續,枝間終夕喧)。草地上的螢火蟲因為露水而閃爍著光芒,如珠寶般點綴在草根上(露螢闔復開,熠熠綴草根)。
接下來,陸游抒發了對殘暑的期盼,暑氣即將過去,讓人不愿再忍受炎熱的天氣(殘暑會當去,孰敢厭炮燔)。他感嘆四季更替,歲月如梭,人們只能嘆息時間的流逝(四時莽相代,所嘆歲月奔)。他認為歡樂和悲哀都不能留下來,白發生長卻沒有根基(歡悰挽不留,白發生無根)。他的子女日夜成長,而自己的子孫也將繼續延續后代(兒女日夜長,子且復有孫)。
最后幾句,澗谷中的松樹偶爾還沒有被砍伐,野生的孤鶴依然翱翔(澗松偶未薪,野鶴猶孤騫)。華表象征著高樓大廈,幸運地被修復,歸來原處,而詩人認為這些瑣事都不足以言說(華表幸來歸,余事何足言)。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感慨。他觀察到自然界的變化,同時也反思了人生的無常和不確定性。詩中的意象描寫細膩而富有生動感,通過描繪雷雨散去、云月相映、風蟬鳴叫、螢火蟲閃爍等景物,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幻和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感悟,深入思考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流逝。他感慨時光匆匆,四季更迭,人們的歡樂和悲哀都難以留存。白發生長卻沒有根基,體現了人生的無常和脆弱。然而,詩人也透露出對家庭和后代的關懷,他的兒女成長,子孫繼往開來,這種血脈傳承給他帶來一絲安慰和希望。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邃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時光的感慨和對家庭的期盼。它提醒人們珍惜時間,關注家庭與親情,并在無常的世界中尋找片刻的寧靜與欣賞。
“兒女日夜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 yuè shí yī rì yǔ hòu yè zuò hù wài guān yuè
七月十一日雨後夜坐戶外觀月
yù bà dàn wú shì, àn zé lín qián xuān.
浴罷淡無事,岸幘臨前軒。
léi yǔ shǐ tuì sàn, yún yuè xiàng tǔ tūn.
雷雨始退散,云月相吐吞。
fēng chán duàn hái xù, zhī jiān zhōng xī xuān.
風蟬斷還續,枝間終夕喧。
lù yíng hé fù kāi, yì yì zhuì cǎo gēn.
露螢闔復開,熠熠綴草根。
cán shǔ huì dāng qù, shú gǎn yàn pào fán? sì shí mǎng xiāng dài, suǒ tàn suì yuè bēn.
殘暑會當去,孰敢厭炮燔?四時莽相代,所嘆歲月奔。
huān cóng wǎn bù liú, bái fà shēng wú gēn.
歡悰挽不留,白發生無根。
ér nǚ rì yè zhǎng, zi qiě fù yǒu sūn.
兒女日夜長,子且復有孫。
jiàn sōng ǒu wèi xīn, yě hè yóu gū qiān.
澗松偶未薪,野鶴猶孤騫。
huá biǎo xìng lái guī, yú shì hé zú yán!
華表幸來歸,余事何足言!
“兒女日夜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