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無驚煙海千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地無驚煙海千里”全詩
懸虹彗,撻鳳尾。
劍匣破,舞蛟龍。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慶雷齊墜地,地無驚煙海千里。
作者簡介(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上之回》李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上之回》
上之回,大旗喜。
懸虹彗,撻鳳尾。
劍匣破,舞蛟龍。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慶雷齊墜地,地無驚煙海千里。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豪放激昂的語言和氣勢磅礴的形象,歌頌了戰爭的壯麗場面以及戰勝敵人的勝利。
首先,詩人描繪了戰場上旗幟飄揚的景象,大旗高懸,表示著喜慶和勝利。然后,他用懸掛的彩虹和彗星來形容戰場的氣氛,以及鳳尾形似鞭子的比喻來表達出戰爭的殘酷性質。
接著,詩人講述了戰場上的劍匣破碎景象,象征著釋放出的武器與戰斗的廝殺。舞動的蛟龍是指勇猛奔騰的戰士們,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最后,詩人提到蚩尤的死亡,蚩尤是古代神話中的戰神,他的死亡象征著敵人的覆滅。
整首詩通過強烈的節奏和鼓聲的嘹亮呼嘯,描繪了戰場的熱鬧和激烈,以及勝利后的歡慶。天高慶雷齊墜地,地無驚煙海千里,表達了戰勝敵人的喜悅,以及戰斗的聲勢之大,震撼了天地的景象。
總之,這首詩以其雄壯激昂的語言和場面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贊美和勝利的喜悅。這種豪情壯志的描繪使得詩歌充滿力量和生命力,是一首具有強烈戰爭氣息的佳作。
“地無驚煙海千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fǔ zá qū gǔ chuī qǔ cí shàng zhī huí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上之回
shàng zhī huí, dà qí xǐ.
上之回,大旗喜。
xuán hóng huì, tà fèng wěi.
懸虹彗,撻鳳尾。
jiàn xiá pò, wǔ jiāo lóng.
劍匣破,舞蛟龍。
chī yóu sǐ, gǔ féng féng.
蚩尤死,鼓逢逢。
tiān gāo qìng léi qí zhuì dì, dì wú jīng yān hǎi qiān lǐ.
天高慶雷齊墜地,地無驚煙海千里。
“地無驚煙海千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