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移班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徐步移班杖”全詩
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
春城見松雪,始擬進歸舟。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曉望白帝城鹽山》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中文譯文:清晨漫步移動著拐杖,仰望著山上的白帝城。蒼翠深邃的斷垣開放,紅粉色的飛樓在遠處結成一座。太陽升起,清澈的江水一覽無余,溫暖的陽光散去旅途中的煩憂。春天的城市見到松樹垂下的雪花,我開始有意圖踏上回舟之旅。
詩意和賞析:這首詩是杜甫在唐代寫作的,描繪了作者清晨欣賞白帝城鹽山的景色。詩人寫道自己漫步移動著拐杖,仰望著山上的白帝城,盡顯老年人對自然景色的喜愛。他描述了斷垣殘壁間蒼翠深邃的美景,以及遠處結成一座的紅樓,給人留下了美麗的印象。在日出的時候,陽光照在江水上,映襯著整個城市,讓人們的旅途煩憂消散。而在春天的城市中,詩人看到松樹垂下的雪花,開始萌生了返回故鄉的念頭。
這首詩展現了杜甫喜愛自然風光和回歸故鄉的情感。詩人通過細膩的描繪,將讀者引入了一個美麗而寧靜的景象。詩中充滿了對自然的贊美,展現了詩人欣賞山水的情趣。同時,詩人思鄉的念頭也漸漸浮現,松樹垂下的雪花成為了他實現回歸的動力。整首詩流暢自然,通過唐代詩歌的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讓讀者對于山水之美和對故鄉的思念產生共鳴。
“徐步移班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ǎo wàng bái dì chéng yán shān
曉望白帝城鹽山
xú bù yí bān zhàng, kàn shān yǎng bái tóu.
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頭。
cuì shēn kāi duàn bì, hóng yuǎn jié fēi lóu.
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
rì chū qīng jiāng wàng, xuān hé sàn lǚ chóu.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
chūn chéng jiàn sōng xuě, shǐ nǐ jìn guī zhōu.
春城見松雪,始擬進歸舟。
“徐步移班杖”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