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賢為政即多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大賢為政即多聞”全詩
尚有西郊諸葛廟,臥龍無首對江濆。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
遺像缺落,
時崔卿權夔州。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情景:某位身居高位的官吏請修復武侯廟時發現廟中的像已經有所缺失,引發了作者的思考。作者提到了曾經有一位賢人在政治上多有良好表現,而另一位刺史卻并非真正符合賢人標準。然后,詩中提到了西郊還有一座諸葛廟,廟內的臥龍像卻沒有頭部,對面是江濆。整首詩通過描述廟宇的缺失和巧合來表達對于社會亂象和政治現狀的擔憂。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入手,通過描述廟宇中的缺失展示了社會政治的不完善和亂象。同時,作者以此為引子,通過對比一位政治上有成就的賢人和并非真正賢人的刺史,暗示了社會政治中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被排除在外,權力往往掌握在不應該掌權的人手中。最后作者提到了廟中的臥龍像沒有頭部,這其實是在暗喻現實中缺少真正有智慧和領導力的人。整首詩語意深遠,通過廟宇的缺失和巧合,傳達了作者對社會政治狀況的不滿和擔憂,展示了他對于中央政權的懷疑和反思。
“大賢為政即多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qīng wēng qǐng xiū wǔ hòu miào, yí xiàng quē luò, shí cuī qīng quán kuí zhōu
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
dà xián wéi zhèng jí duō wén, cì shǐ zhēn fú bù bì fēn.
大賢為政即多聞,刺史真符不必分。
shàng yǒu xī jiāo zhū gě miào, wò lóng wú shǒu duì jiāng fén.
尚有西郊諸葛廟,臥龍無首對江濆。
“大賢為政即多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