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已閉柴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各已閉柴門”全詩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日暮》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日暮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
譯文:
夕陽西下,
牛羊都已回家,
各自關上柴門。
在清澈的夜空中,
風月自由自在流轉,
而這江山已非我曾熟悉的家園。
石泉在黑暗的墻壁上緩緩流淌,
草上的露珠滴落在秋天的根上。
白發的我坐在明亮的燈光下,
何須追逐繁華的花朵。
詩意和賞析:
《日暮》是杜甫寫給自己的一首自述詩。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內心情感,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變遷的感慨。
詩的開篇寫牛羊回家,柴門閉上,牧人歸宿,暗示了日暮逢暗的意象。接著通過描繪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世事變遷的感慨和思考。然后詩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描繪了秋天的景象,突顯了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凋零。最后,詩人以自己頭白的形象出現在燈光下,表達了對人生經歷的思考和對浮華的疏離,表達了對簡樸生活的倡導。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了人生的苦短和無常,同時抒發了對安寧寧靜生活的向往。詩中運用了句式短小、形象明確的手法,給人以深刻而簡潔的感受。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傳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整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展現出杜甫悲涼和豪放并存的詩風。
“各已閉柴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ì mù
日暮
niú yáng xià lái jiǔ, gè yǐ bì zhài mén.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fēng yuè zì qīng yè, jiāng shān fēi gù yuán.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shí quán liú àn bì, cǎo lù dī qiū gēn.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tóu bái dēng míng lǐ, hé xū huā jìn fán.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
“各已閉柴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