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山吐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四更山吐月”全詩
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
兔應疑鶴發,蟾亦戀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月》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月》是唐代杜甫的作品,描繪了月光下的美景。詩中通過描寫四更山吐月,水明樓中的景象,展現了一個幽靜的夜晚。詩中充滿了浪漫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四更山吐月,
深夜里,山中的景物透出月色,
殘夜水明樓。
深夜時,水面上的樓臺閃爍。
塵匣元開鏡,
打開塵封的匣子,照映出鏡中景物,
風簾自上鉤。
風簾也自動地卷起。
兔應疑鶴發,
兔子都會懷疑鶴的頭發,
蟾亦戀貂裘。
月亮也會向貂皮衣服傾心。
斟酌姮娥寡,
美麗的姮娥孤獨地斟酌酒杯,
天寒耐九秋。
天寒的時候,也能忍受九個秋天。
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展現了夜晚的美麗和靜謐。詩人運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傳達了詩人對于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對于歲月流轉的思考。整首詩以“月”為主題,以月亮和夜晚中的景物為描寫對象,展現了夜晚的寧靜和美麗。通過描寫四更山吐月和水明樓的景象,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靜夜下的寧靜和精神愉悅。詩中的兔子、鶴、月亮等形象,通過它們的動作和情感,賦予了詩詞更多的情感和意義。整首詩以流暢的語言、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意象,展現了杜甫的才華和對于自然美好的追求。
“四更山吐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月
sì gēng shān tǔ yuè, cán yè shuǐ míng lóu.
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chén xiá yuán kāi jìng, fēng lián zì shàng gōu.
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
tù yīng yí hè fà, chán yì liàn diāo qiú.
兔應疑鶴發,蟾亦戀貂裘。
zhēn zhuó héng é guǎ, tiān hán nài jiǔ qiū.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四更山吐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