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馬犯潼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胡馬犯潼關”全詩
天子初愁思,都人慘別顏。
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
故老仍流涕,龍髯幸再攀。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洛陽》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
洛陽曾經沉沒,胡馬入侵潼關。
天子初愁思,都人慘別顏。
天子初次感到憂慮,都城的人們悲痛離別。
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
清晨笛聲飄出宮闕,翠綠的帷幕隨著離關而去。
故老仍流涕,龍髯幸再攀。
老人仍然流淚,希望能再次攀登龍門山。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時期洛陽被外敵侵略的情景,以及天子和百姓的憂慮和悲痛。作者通過描述清晨的笛聲和翠綠的帷幕,表達了對洛陽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作者以老人的眼淚和希望再次攀登龍門山來表現對洛陽的深情厚愛。
賞析: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摯的情感和優美的語言著稱。這首詩以洛陽為背景,描繪了唐朝時期的動蕩和不安。作者通過描繪清晨的笛聲和翠綠的帷幕,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洛陽的懷念。最后,作者以老人的眼淚和希望再次攀登龍門山來表現對洛陽的深情厚愛。這首詩充滿了濃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是杜甫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胡馬犯潼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ò yáng
洛陽
luò yáng xī xiàn méi, hú mǎ fàn tóng guān.
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
tiān zǐ chū chóu sī, dōu rén cǎn bié yán.
天子初愁思,都人慘別顏。
qīng jiā qù gōng què, cuì gài chū guān shān.
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
gù lǎo réng liú tì, lóng rán xìng zài pān.
故老仍流涕,龍髯幸再攀。
“胡馬犯潼關”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