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龍去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鼎湖龍去遠”全詩
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驪山》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驪山》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驪山的壯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國家興衰的憂慮和對官場的失望。
詩中的驪山被描述為高聳入云的山峰,象征著國家的富強和繁榮。然而,驪山的壯麗景色卻無法讓詩人感到欣慰,因為他深知國家的衰敗和官場的黑暗。詩人用“花萼罷登臨”來形容自己無法登上驪山頂峰,暗示自己無法在官場中獲得成功和地位。
詩中還出現了“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的對比。這里指的是官場的黑暗和腐敗,沒有正直的官員來為國家照明,而只有貪污受賄的官員。這種對比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國家興衰的憂慮和對官場的失望。
詩中還出現了“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的意象。這里的鼎湖和銀海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地方,象征著榮耀和輝煌。然而,詩人認為這些輝煌已經遠去,只剩下了空虛和寂寞。
最后兩句“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表達了詩人對國家興盛的期望。萬歲蓬萊日指的是希望國家能夠重新恢復昔日的輝煌和榮耀。羽林是指古代的禁衛軍,長懸舊羽林表示詩人希望能夠恢復國家的軍事力量和威嚴。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驪山的壯麗景色和對國家興衰的憂慮,表達了詩人對官場黑暗和國家衰敗的失望。詩中的意象和對比都很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鼎湖龍去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 shān
驪山
lí shān jué wàng xìng, huā è bà dēng lín.
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
dì xià wú cháo zhú, rén jiān yǒu cì jīn.
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dǐng hú lóng qù yuǎn, yín hǎi yàn fēi shēn.
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wàn suì péng lái rì, zhǎng xuán jiù yǔ lín.
萬歲蓬萊日,長懸舊羽林。
“鼎湖龍去遠”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