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傳玉露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皆傳玉露秋”全詩
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
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渾不寢,半夜有行舟。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十六夜玩月》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十六夜玩月》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夜晚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世間的思考。
詩中的“舊挹金波爽,皆傳玉露秋”描繪了秋天的夜晚,月光灑在金色的波浪上,像玉露一樣清涼。這里的“舊挹”指的是古代的飲酒儀式,詩人通過這個形象來表達對美好時光的回憶。
接下來的兩句“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描繪了關山的壯麗景色和河漢的繁忙人流,展現了大自然的廣闊和人世間的繁華。
詩的下半部分,“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描繪了一個孤寂的夜晚。樵夫在谷口唱歌,孤城中傳來了悲傷的笛聲。這里的“孤城”可以理解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憂愁。
最后兩句“巴童渾不寢,半夜有行舟”描繪了夜晚的生活。巴童指的是巴蜀地區的人們,他們在深夜仍然不眠不休,有人乘船行駛。這里的“巴童”可以理解為勤勞的人民,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堅持生活。
整首詩以描繪夜晚的景色為主線,通過對自然景色和人世間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回憶和對人世間的思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對比手法,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皆傳玉露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liù yè wán yuè
十六夜玩月
jiù yì jīn bō shuǎng, jiē chuán yù lù qiū.
舊挹金波爽,皆傳玉露秋。
guān shān suí dì kuò, hé hàn jìn rén liú.
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
gǔ kǒu qiáo guī chàng, gū chéng dí qǐ chóu.
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
bā tóng hún bù qǐn, bàn yè yǒu xíng zhōu.
巴童渾不寢,半夜有行舟。
“皆傳玉露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