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俟明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人俟明路”全詩
利器必先舉,非賢安可任。
吾兄執嚴憲,時佐能釣深。
分類:
作者簡介(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上侍御七兄》王昌齡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上侍御七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人等待明亮的道路,
益稷分擔堯帝的心愿。
優秀的器物必然先被舉起,
非賢者怎能被任用。
我的兄長擔任嚴肅的職責,
時刻輔佐著能夠深入探索。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思考。天人等待明亮的道路,意味著人們期待著明晰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道德準則。益稷分擔堯帝的心愿,表示作者希望能夠像堯帝一樣,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利器必先舉起,強調了選拔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優秀的人才才能被任用。最后,作者贊揚了他的兄長,稱他擔任嚴肅的職責,并能夠深入探索問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政治和社會的關切。通過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作者傳達了自己對于政治清明和人才選拔的期望。詩中的"天人"和"益稷"都是古代神話中的角色,代表著高尚的道德和智慧。通過將這些象征性的形象與現實政治和社會聯系起來,作者表達了自己對于社會進步和良好治理的渴望。
此外,詩中對于兄長的贊揚也體現了作者對于家族的自豪和對于家族成員的期望。通過將個人的責任與家族的榮譽聯系在一起,作者強調了家族的重要性和責任感。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政治清明、人才選拔和家族責任的思考和期望。
“天人俟明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shì yù qī xiōng
上侍御七兄
tiān rén qí míng lù, yì jì fēn yáo xīn.
天人俟明路,益稷分堯心。
lì qì bì xiān jǔ, fēi xián ān kě rèn.
利器必先舉,非賢安可任。
wú xiōng zhí yán xiàn, shí zuǒ néng diào shēn.
吾兄執嚴憲,時佐能釣深。
“天人俟明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