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琴惆悵月照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罷琴惆悵月照席”全詩
小兒五歲氣食牛,冰壺玉衡懸清秋。
罷琴惆悵月照席,人生有情淚沾臆。
離別不堪無限意,更為后會知何地。
酒肉如山又一時,只今未醉已先悲。
分類:
作者簡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十三拍》文天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十三拍》是宋代文天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大兒九齡色清徹,
驊騮作駒已汗血。
小兒五歲氣食牛,
冰壺玉衡懸清秋。
罷琴惆悵月照席,
人生有情淚沾臆。
離別不堪無限意,
更為后會知何地。
酒肉如山又一時,
只今未醉已先悲。
中文譯文:
大兒九歲,容貌清秀明澈,
驊騮馬猶如小駒已經汗出血。
小兒五歲,氣力強健如牛,
冰壺和玉衡懸掛在秋天的清晨。
放下琴弦,心中憂傷,月光照亮宴席,
人生中有感情的淚水沾濕了衣襟。
離別之情難以忍受,無盡的思念,
更加期待將來的相聚,卻不知何處相逢。
酒和肉堆積如山,但轉瞬即逝,
此刻尚未醉卻先感到悲傷。
詩意和賞析:
《十三拍》是文天祥在憂國憂民的背景下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通過描繪兒童的成長和離別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大兒和小兒的成長,以兒童的形象來反映國家的興衰。大兒九歲,已經展現出聰明和美好的特質,而小兒五歲,已經展現出強壯和勇敢的品質。這種對兒童形象的描繪,暗示了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離別的情感。罷下琴弦,作者感到惆悵和憂傷,月光照亮了宴席,象征著離別的場景。人生中的感情使作者的淚水濕潤了衣襟。這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痛苦和對未來相聚的期待。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感慨。酒和肉象征著世俗的享受,但它們只是短暫的,轉瞬即逝。作者在未醉之前就感到了悲傷,暗示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
整首詩詞通過兒童的形象和離別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和憂慮。它展示了文天祥深沉的情感和對人生和時光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的動蕩和不安。
“罷琴惆悵月照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sān pāi
十三拍
dà ér jiǔ líng sè qīng chè, huá liú zuò jū yǐ hàn xuè.
大兒九齡色清徹,驊騮作駒已汗血。
xiǎo ér wǔ suì qì shí niú, bīng hú yù héng xuán qīng qiū.
小兒五歲氣食牛,冰壺玉衡懸清秋。
bà qín chóu chàng yuè zhào xí, rén shēng yǒu qíng lèi zhān yì.
罷琴惆悵月照席,人生有情淚沾臆。
lí bié bù kān wú xiàn yì, gèng wéi hòu huì zhī hé dì.
離別不堪無限意,更為后會知何地。
jiǔ ròu rú shān yòu yī shí, zhǐ jīn wèi zuì yǐ xiān bēi.
酒肉如山又一時,只今未醉已先悲。
“罷琴惆悵月照席”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