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掛蒼龍脫去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樹掛蒼龍脫去鱗”全詩
花啼杜宇歸來血,樹掛蒼龍脫去鱗。
神德儻存終有晉,秣陵未改已無秦。
秋風禾黍空南北,見說銅駝會笑人。
分類:
作者簡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行宮》文天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行宮》是宋代文天祥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行宮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淪陷和民族痛苦的思考和感嘆。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十里宮墻一聚塵,
天津晚過客愁新。
花啼杜宇歸來血,
樹掛蒼龍脫去鱗。
神德儻存終有晉,
秣陵未改已無秦。
秋風禾黍空南北,
見說銅駝會笑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行宮為背景,通過描繪行宮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淪陷和民族痛苦的思考和感嘆。
首先,詩中的“十里宮墻一聚塵”揭示了行宮的荒涼和廢棄,暗示了國家的衰敗和淪陷。接著,“天津晚過客愁新”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傷和憂慮,天津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晚上過客的減少使得行宮更加寂寞。
接下來的兩句“花啼杜宇歸來血,樹掛蒼龍脫去鱗”通過描繪花朵和杜宇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淪陷所帶來的痛苦和傷害。花朵的啼哭和杜宇帶血歸巢,樹上掛著蒼龍脫去的鱗片,都象征著國家的破敗和民族的苦難。
接著,“神德儻存終有晉,秣陵未改已無秦”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復興的信念和對歷史的思考。神德指的是國家的精神和道德,作者相信這些精神和道德將會傳承下去,國家將會再次興盛。秣陵和秦分別代表了南方和北方的國家,作者認為南方的秣陵雖然未能改變,但北方的秦已經不復存在,暗示著國家的復興之路。
最后兩句“秋風禾黍空南北,見說銅駝會笑人”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團結和人民樂觀的期望。秋風吹過禾黍,南北大地一片荒涼,但作者相信人們的團結和努力將會使國家重新繁榮。銅駝是古代軍隊的標志,見說銅駝會笑人,意味著國家將會重建軍隊,重新崛起。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行宮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淪陷和民族痛苦的思考和感嘆,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復興和人民團結的期望。
“樹掛蒼龍脫去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íng gōng
行宮
shí lǐ gōng qiáng yī jù chén, tiān jīn wǎn guò kè chóu xīn.
十里宮墻一聚塵,天津晚過客愁新。
huā tí dù yǔ guī lái xuè, shù guà cāng lóng tuō qù lín.
花啼杜宇歸來血,樹掛蒼龍脫去鱗。
shén dé tǎng cún zhōng yǒu jìn, mò líng wèi gǎi yǐ wú qín.
神德儻存終有晉,秣陵未改已無秦。
qiū fēng hé shǔ kōng nán běi, jiàn shuō tóng tuó huì xiào rén.
秋風禾黍空南北,見說銅駝會笑人。
“樹掛蒼龍脫去鱗”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