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說荊南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聞說荊南馬”全詩
頓驂飄赤汗,跼蹐顧長楸。
胡虜三年入,乾坤一戰收。
舉鞭如有問,欲伴習池游。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玉腕騮(江陵節度衛公馬也)》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玉腕騮(江陵節度衛公馬也)》是杜甫的一首詩,描寫了一匹名為玉腕騮的馬。
詩中描述了玉腕騮這匹馬的特點和功績。首先,它是尚書的坐騎,表明它是一匹非常珍貴的馬。其次,它的奔馳速度非常快,飛馳的蹄子上濺起了紅色的汗水。它的動作矯健,回頭看長楸樹。接下來,詩人提到了胡虜入侵的情況,玉腕騮在這場戰斗中表現出色,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想要和玉腕騮一起游習池的愿望,表達了對這匹馬的敬佩和向往。
這首詩通過對玉腕騮這匹馬的描寫,展現了它的英勇和忠誠,表達了詩人對這匹馬的敬佩之情。同時,詩人也通過描寫玉腕騮的形象,間接表達了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戰爭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聞說荊南馬,尚書玉腕騮。
頓驂飄赤汗,跼蹐顧長楸。
胡虜三年入,乾坤一戰收。
舉鞭如有問,欲伴習池游。
這首詩詞的賞析在于杜甫通過對玉腕騮的描寫,展示了這匹馬的卓越品質和戰斗力。同時,詩人也借此表達了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戰爭的思考。這首詩詞既是對玉腕騮的贊美,也是對國家和戰爭的思考與反思,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對英雄事跡的贊頌。
“聞說荊南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wàn liú jiāng líng jié dù wèi gōng mǎ yě
玉腕騮(江陵節度衛公馬也)
wén shuō jīng nán mǎ, shàng shū yù wàn liú.
聞說荊南馬,尚書玉腕騮。
dùn cān piāo chì hàn, jú jí gù zhǎng qiū.
頓驂飄赤汗,跼蹐顧長楸。
hú lǔ sān nián rù, qián kūn yī zhàn shōu.
胡虜三年入,乾坤一戰收。
jǔ biān rú yǒu wèn, yù bàn xí chí yóu.
舉鞭如有問,欲伴習池游。
“聞說荊南馬”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