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筵得屢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開筵得屢供”全詩
舊低收葉舉,新掩卷牙重。
步履宜輕過,開筵得屢供。
看花隨節序,不敢強為容。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庭草》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庭草
楚草經寒碧,逢春入眼濃。
舊低收葉舉,新掩卷牙重。
步履宜輕過,開筵得屢供。
看花隨節序,不敢強為容。
譯文:
庭院里的草木經過寒冷,變得碧綠,迎接春天的到來,顯得更加濃郁。舊的草木低垂著,新的草木卷起來,顯得更加沉重。行走時宜輕盈地越過,舉辦宴席時頻繁地供應。欣賞花朵要隨著季節的順序,不敢強求它們提前開放。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庭院里的草木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生長、枯萎的景象。詩人通過描寫舊草新草的不同狀態,表達了自然的無常和變化。他希望人們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強求去改變它,而是應該順應它的變化。詩中也融入了對世事變化的思考,寄托了詩人對于人生短暫無常的感慨。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庭院里的草木的變化,表達了杜甫對自然變化的敬畏之情,也體現了他對人生無常的思考。詩人以庭院的細枝末節寄托了對人世間興衰的體味,表達了在廟堂之外,人生中暗涌的動態與無常。整首詩以草木的變化引起人們對命運變遷的深思,以生命的短暫無常與春的盛氣來犬愁。同時,通過對于自然的描摹,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整首詩言簡意賅,把握著詩人內心的思考和情感,給人以清新、凝練的美感。
“開筵得屢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ng cǎo
庭草
chǔ cǎo jīng hán bì, féng chūn rù yǎn nóng.
楚草經寒碧,逢春入眼濃。
jiù dī shōu yè jǔ, xīn yǎn juàn yá zhòng.
舊低收葉舉,新掩卷牙重。
bù lǚ yí qīng guò, kāi yán dé lǚ gōng.
步履宜輕過,開筵得屢供。
kàn huā suí jié xù, bù gǎn qiáng wèi róng.
看花隨節序,不敢強為容。
“開筵得屢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