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藁雖殘得自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史藁雖殘得自隨”全詩
淹留正似周南老,戲劇何爭灞上兒。
鉛筆用多毛禿落,鬢髯愁罷雪紛垂。
十年尚滯成書奏,可驗相如屬思遲。
分類:
作者簡介(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自訟》宋祁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自訟》是宋代詩人宋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史藁雖殘得自隨,
兵符未解定堪蚩。
淹留正似周南老,
戲劇何爭灞上兒。
鉛筆用多毛禿落,
鬢髯愁罷雪紛垂。
十年尚滯成書奏,
可驗相如屬思遲。
中文譯文:
歷史的殘篇雖然殘缺,但我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解讀。
未解開的兵符注定會帶來困擾。
淹留在這里,就像周南一樣老去,
戲劇般的人生,為何爭論灞上的事情呢?
鉛筆用得太多,毛筆變得禿落,
愁苦的胡須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地垂落。
十年的時間仍然無法完成一本書的奏章,
可見相如的思考確實有些遲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嘲和自省的口吻,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華未得到充分發揮的無奈和苦悶之情。詩中的"史藁"指歷史的殘篇,作者認為自己的才華如同殘缺的歷史,雖然可以自由解讀,但卻無法得到完整的認可和理解。"兵符"象征著作者的才華和能力,未能解開則意味著無法施展才華,帶來困擾和挫折。"周南"是指古代的女詩人,作者將自己的境遇與周南相比,感嘆自己的淹留和無奈。"灞上"是指灞陵的地方,這里象征著世俗的爭斗和紛爭,作者認為人生就像一出戲劇,為何要在這些瑣事上爭論不休呢?"鉛筆"和"毛筆"象征著不同的文化傳統,作者用鉛筆寫字,表示自己的才華未能得到傳統文化的認可,而毛筆則因過度使用而變得禿落,暗示作者的才華逐漸枯竭。"鬢髯"是指胡須,作者的胡須已經變得愁苦,如同雪花一樣紛紛揚揚地垂落,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憂愁和沉重。最后,作者提到自己已經十年未能完成一本書的奏章,暗示自己的思考和創作進程緩慢,與相如相比顯得思維遲緩。
整首詩詞以自嘲和自省的語氣,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華未得到充分發揮的無奈和苦悶之情,同時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在文化傳統和社會壓力下的困境和掙扎。
“史藁雖殘得自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ì sòng
自訟
shǐ gǎo suī cán dé zì suí, bīng fú wèi jiě dìng kān chī.
史藁雖殘得自隨,兵符未解定堪蚩。
yān liú zhèng shì zhōu nán lǎo, xì jù hé zhēng bà shàng ér.
淹留正似周南老,戲劇何爭灞上兒。
qiān bǐ yòng duō máo tū luò, bìn rán chóu bà xuě fēn chuí.
鉛筆用多毛禿落,鬢髯愁罷雪紛垂。
shí nián shàng zhì chéng shū zòu, kě yàn xiàng rú shǔ sī chí.
十年尚滯成書奏,可驗相如屬思遲。
“史藁雖殘得自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