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違漁父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敢違漁父問”全詩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翻譯及注釋
翻譯
洞庭湖廣闊無邊還兼有風起云涌,岳陽樓孤獨無依又處于晚霞放晴。
裴使君把我當徐孺子那樣對待禮遇有加,我應和著裴使君就像應和著謝宣城。
我感覺我就像湖岸積雪之中的一叢梅花綻放了,我還感覺我就像百草一樣從春天泥土里萌生。
我哪敢違背漁父的關問呢?我從此就要更改我原來的念頭不再像屈原那樣去南行。
注釋
①闊:與孤相照。
②屬(zhǔ):當也。
③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
④謝宣城:《謝眺傳》:除秘書丞,未拜,仍轉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
⑤“敢違漁父問”:怎么敢違背漁夫的關問呢?引自《楚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漁父見而問之。”
⑥“從此更南征”:從此之后就要更改原來的念頭不再去南行了。引自《離騷》:“濟沅湘兮南征。”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創作背景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裴隱宅出發的。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賞析
大歷四年春,詩人離開岳陽至潭州、郴州等地時是由白馬潭(今湘陰境內)裴隱宅出發的。
首聯描寫與洞庭湖闊大之景,次聯“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寫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東漢時的名賢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禮賢下士的陳蕃,可知杜甫在岳陽的數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謝宣城指南北朝齊時的詩人謝眺。他文章清麗,擅長五言詩,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謝宣城之稱。杜甫在此處,把裴使君比為謝眺,甚為贊譽。“詩接”一語杜甫對裴使君詩歌的唱對。裴使君如此禮遇款待,一同登樓共賞湖光山色。此時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動。杜甫到岳陽對裴使君說,也是十分高興的。當看到饑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給以溫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陽時得到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安慰。故有“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的詩唏。
最后兩句,歷來見仁見智。對“漁父問”的典故,凡讀過《屈原列傳》的人都會記得漁父勸說屈原“與世推移”“隨其流揚其波”的話。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是稱贊裴使君的,這應該沒有疑義。稱贊的原因,我想絕不只是場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種動機,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樓遠眺。但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口不對心地妄加頌辭,恐怕不是杜甫一貫的為人處事的風格。在江陵時,杜甫就曾多次稱頌過鎮守荊州的陽城郡王衛伯玉——盡管衛伯玉并不是科舉出身,也不懂詩詞歌賦,但他卻掌管著荊州的軍政大權。杜甫的稱贊其實是一種“感情投資”,希望以文詞上發自內心的贊美博得衛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續寫在成都時與嚴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衛伯玉不是嚴武,杜甫的“示愛”在今天看來便成了一種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單相思。以此來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陽樓》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詩作的續篇。杜甫此時對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應該對我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禮遇、關照、撫慰甚至起用的。只是這樣的心思不能明言,畢竟與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對裴使君的為人還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詩的結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陳蕃那樣,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違背漁父的勸說,留在岳陽從此不再“與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換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禮加徐孺子”,那么我豈敢違背漁父的勸說,只好“與世推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繼續無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沒有讀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領會了而裝作不知、不愿理睬,總之,杜甫很快離開了岳陽奔向衡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岳陽其實是杜甫的另一個傷心之地(只是傷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為他對留在岳陽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離開岳陽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詩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兩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滿與憤慨,這其中,恐怕也應該分一點兒給岳陽及岳陽的裴使君吧。
“敢違漁父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péi shǐ jūn dēng yuè yáng lóu
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hú kuò jiān yún wù, lóu gū shǔ wǎn qíng.
湖闊兼云霧,樓孤屬晚晴。
lǐ jiā xú rú zǐ, shī jiē xiè xuān chéng.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
xuě àn cóng méi fā, chūn ní bǎi cǎo shēng.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
gǎn wéi yú fù wèn, cóng cǐ gèng nán zhēng.
敢違漁父問,從此更南征。
“敢違漁父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