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郡國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行行郡國遙”全詩
云山兼五嶺,風壤帶三苗。
野樹侵江闊,春蒲長雪消。
扁舟空老去,無補圣明朝。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野望》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野望》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廣闊的乾坤之大,漫游于各個郡國之遙遠。
云山與五嶺相交,風土涵蓋了三個苗族地區。
野樹侵占了寬廣的江水,春蒲長得如同雪花融化。
空空蕩蕩的小船漸漸老去,已無法補救那失去的圣明朝陽。
詩意:
《野望》描繪了唐朝時期一片遼闊而廣袤的疆土景象。詩人以廣闊的乾坤、行行郡國和云山五嶺,來形容大唐疆域的廣袤遼闊。他又以野樹侵占江河,春蒲冒出雪花般描寫春天的景象,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最后,詩人以“扁舟空老去,無補圣明朝”一句,表達了他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的期盼。
賞析:
《野望》以唐代的遼闊疆域為背景,以宏大的氣勢描繪了大唐的疆土和自然景觀。詩人運用豐富的比喻和意象手法,將自然景色與時代氣息相結合,凸顯出大唐盛世的榮華與輝煌。最后兩句則顯露出詩人對時代的憂慮和對國家的思考,反映了他對時局演變和社會變遷的觀察和擔憂。整首詩詞以雄渾的筆墨、景色的壯麗描繪和真摯的感情,展現了杜甫作品中常見的詠史抒懷的風格。
“行行郡國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ě wàng
野望
nà nà qián kūn dà, xíng xíng jùn guó yáo.
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
yún shān jiān wǔ lǐng, fēng rǎng dài sān miáo.
云山兼五嶺,風壤帶三苗。
yě shù qīn jiāng kuò, chūn pú zhǎng xuě xiāo.
野樹侵江闊,春蒲長雪消。
piān zhōu kōng lǎo qù, wú bǔ shèng míng cháo.
扁舟空老去,無補圣明朝。
“行行郡國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