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無奈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杯無奈醉”全詩
眼下幸無事,世間何足論。
山僧元飽飯,詞客謾招魂。
杖策知何詣,門前老圃村。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十一月七日五首》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十一月七日五首》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三杯無奈醉,
一褐有余溫。
眼下幸無事,
世間何足論。
山僧元飽飯,
詞客謾招魂。
杖策知何詣,
門前老圃村。
中文譯文:
喝了三杯酒,卻無法醉倒,
一件褐色的衣服還有些溫暖。
此刻幸運地沒有煩惱,
世間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山中的僧人已經吃飽了飯,
而文人卻在徒勞地招魂。
手扶拐杖,我該去何處呢?
門前是一個古老的村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紛擾的厭倦和對寧靜自然的向往。詩中的三杯酒象征著世俗的煩惱,作者喝了三杯酒卻無法醉倒,暗示他對這些煩惱已經產生了麻木和無奈的態度。一褐有余溫的衣服則象征著內心的溫暖和寧靜,給予了作者一些安慰。
詩的下半部分描繪了山中的僧人和文人的對比。山中的僧人已經吃飽了飯,過著簡單而寧靜的生活,而文人卻在徒勞地招魂,暗示他們在追求名利和虛榮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作者通過對這兩種生活方式的對比,表達了對寧靜和自然的向往,對世俗紛擾的厭倦。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疑問和對寧靜自然的向往,展現了宋代文人的獨立思考和追求內心自由的精神。
“三杯無奈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yī yuè qī rì wǔ shǒu
十一月七日五首
sān bēi wú nài zuì, yī hè yǒu yú wēn.
三杯無奈醉,一褐有余溫。
yǎn xià xìng wú shì, shì jiān hé zú lùn.
眼下幸無事,世間何足論。
shān sēng yuán bǎo fàn, cí kè mán zhāo hún.
山僧元飽飯,詞客謾招魂。
zhàng cè zhī hé yì, mén qián lǎo pǔ cūn.
杖策知何詣,門前老圃村。
“三杯無奈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