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十日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后十日來”全詩
我后十日來,芳條如紺室。
枝間有好鳥,鳴和若琴瑟。
渠渠哺其雛,啄我園中實。
梢梢筍成竹,濯濯草過尺。
心驚歲已半,念此日月疾。
朝來數葉墮,盛夏有萎色。
悲哉一陰生,長養從此極。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夏日雜感四首》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夏日雜感四首》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夏日雜感四首
我前十日至,柳葉不蔽日。
我后十日來,芳條如紺室。
枝間有好鳥,鳴和若琴瑟。
渠渠哺其雛,啄我園中實。
梢梢筍成竹,濯濯草過尺。
心驚歲已半,念此日月疾。
朝來數葉墮,盛夏有萎色。
悲哉一陰生,長養從此極。
譯文:
我在十天前到達,柳樹葉子無法遮擋陽光。
我在十天后來到,芳香的枝條像藍色的房間。
樹枝間有美麗的鳥兒,鳴叫聲如同琴瑟。
它們在枝間喂養雛鳥,啄食我園中的果實。
嫩嫩的竹筍長成竹子,茂密的草叢高過尺寸。
心中驚嘆歲月已過半,思念這逝去的日月之快。
早晨來了幾片葉子飄落,盛夏中出現凋謝的色彩。
悲哉,一片陰影生長,長久的養育從此極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夏日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和對生命短暫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描述了作者在不同時間到達同一個地方,通過柳樹葉子的變化來暗示時間的流逝。柳葉不蔽日表示初到時陽光透過稀疏的柳葉,而后來時芳香的枝條如同藍色的房間,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化。
接下來的幾句描繪了樹枝間的鳥兒,它們的鳴叫聲如同琴瑟的音樂,展現了夏日生機勃勃的景象。鳥兒在枝間喂養雛鳥,啄食果實,表現了生命的延續和自然界的和諧。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表達了對時間流逝的憂慮和對生命短暫的思考。筍長成竹,草叢茂密,暗示著時間的推移和生命的成長。作者感嘆時間過得太快,已經是年中,思念逝去的日月之快。
最后兩句表達了夏日的凋謝和陰影的生長,暗示了生命的有限和不可逆轉的變化。作者對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感到悲傷,同時也反思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抒發內心感受,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短暫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生命的敏感和對自然界的關注。
“我后十日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rì zá gǎn sì shǒu
夏日雜感四首
wǒ qián shí rì zhì, liǔ yè bù bì rì.
我前十日至,柳葉不蔽日。
wǒ hòu shí rì lái, fāng tiáo rú gàn shì.
我后十日來,芳條如紺室。
zhī jiān yǒu hǎo niǎo, míng hé ruò qín sè.
枝間有好鳥,鳴和若琴瑟。
qú qú bǔ qí chú, zhuó wǒ yuán zhōng shí.
渠渠哺其雛,啄我園中實。
shāo shāo sǔn chéng zhú, zhuó zhuó cǎo guò chǐ.
梢梢筍成竹,濯濯草過尺。
xīn jīng suì yǐ bàn, niàn cǐ rì yuè jí.
心驚歲已半,念此日月疾。
zhāo lái shù yè duò, shèng xià yǒu wēi sè.
朝來數葉墮,盛夏有萎色。
bēi zāi yī yīn shēng, zhǎng yǎng cóng cǐ jí.
悲哉一陰生,長養從此極。
“我后十日來”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