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館辟秋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華館辟秋風”全詩
獨鶴元依渚,衰荷且映空。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
素楫分曹往,金盤小徑通。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紅。
杯酒沾津吏,衣裳與釣翁。
異方初艷菊,故里亦高桐。
搖落關山思,淹留戰伐功。
嚴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終。
何補參卿事,歡娛到薄躬。
分類:
作者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杜甫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鄭公一同在北池秋晚欣賞景色的場景,表達了對過往輝煌的回憶和對現實的感慨。
中文譯文:
北池云水廣闊,華館迎著秋風。孤獨的鶴停在水邊,凋零的荷花映照在空中。采摘著寒冷的菱藻,踏踩在野生的泥土中。素色的船槳分出漣漪,金色的盤子小徑通向遠處。茂盛的露草碧綠欲滴,飄落的晚霞如火紅。杯酒猶沾濕了官吏的衣裳,衣著華麗的釣者和喜悅的垂釣老人。異國初現美麗的菊花,故土同樣有高聳的桐樹。搖曳的關山牽起了思緒,留連的戰功和征戰的記憶。城樓仍然嚴防武裝,宴會已經即將結束。如何能彌補中央政務,歡娛也只能到此為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清新淡雅的筆觸描繪了秋天北池的景色,通過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現實和過去的思考。整首詩通過描寫北池的景色和其中的人物,將自然景色與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了“以景寄情”的效果。
首節描繪了北池的宏闊景象,揭示了秋風、云水、華館等元素。孤鶴和凋零的荷花映襯出季節的變遷,營造出一幅秋意漸濃的畫面。
接著,詩人寫道采菱藻和蹋藕泥,以簡潔的筆觸展現了采摘和行走的情景,增加了寫實感。
后部分描述了金盤小徑、露草和晚旗,以及不同人群的畫面。官吏們的衣袂沾濕于酒杯,與喜悅的釣者形成對比,展現了不同人生境遇的鮮明對比。
詩的結尾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異國初現的菊花和故土上的高桐都喚起了詩人對遠方和故鄉的思念。搖曳的關山牽引著他的情感,戰爭的回憶與城樓的嚴防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后,詩人對自己的職責和人生的歡愉進行了思考,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清新的筆觸描繪了秋日北池的景色,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現實、過去和未來的深刻感慨,呈現出一幅充滿哲理、情感和畫面感的詩歌作品。
“華館辟秋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zhèng gōng qiū wǎn běi chí lín tiào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
běi chí yún shuǐ kuò, huá guǎn pì qiū fēng.
北池云水闊,華館辟秋風。
dú hè yuán yī zhǔ, shuāi hé qiě yìng kōng.
獨鶴元依渚,衰荷且映空。
cǎi líng hán cì shàng, tà ǒu yě ní zhōng.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
sù jí fēn cáo wǎng, jīn pán xiǎo jìng tōng.
素楫分曹往,金盤小徑通。
qī qī lù cǎo bì, piàn piàn wǎn qí hóng.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紅。
bēi jiǔ zhān jīn lì, yī shang yǔ diào wēng.
杯酒沾津吏,衣裳與釣翁。
yì fāng chū yàn jú, gù lǐ yì gāo tóng.
異方初艷菊,故里亦高桐。
yáo luò guān shān sī, yān liú zhàn fá gōng.
搖落關山思,淹留戰伐功。
yán chéng shū wèi yǎn, qīng yàn yǐ zhī zhōng.
嚴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終。
hé bǔ cān qīng shì, huān yú dào báo gōng.
何補參卿事,歡娛到薄躬。
“華館辟秋風”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