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松帶月風蟬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雙松帶月風蟬噪”全詩
雙松帶月風蟬噪,古閣鳴鐘夕鳥歸。
分類:
作者簡介(張耒)

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謁僧不值》張耒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謁僧不值》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描述了詩人訪問寺廟,但僧人卻不在的情景。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古寺人閑僧掩扉,
客來下馬解塵衣。
雙松帶月風蟬噪,
古閣鳴鐘夕鳥歸。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來到一座古寺,卻發現僧人們都不在,他們把寺門關上了。客人下馬解開身上的塵衣,靜靜地站在寺廟前。這時,松樹隨風搖曳,月光映照下,蟬蟲的鳴叫聲在空中回蕩。古老的閣樓里傳來鐘聲,晚上的鳥兒也歸巢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清幽的寺廟景象,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景物的巧妙運用,表達了一種寂靜與孤寂的意境。詩人來到寺廟,卻發現僧人們不在,這種情景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客人下馬解塵衣,顯示出他對這個環境的敬意和安心。詩中的雙松、月光、蟬鳴、鐘聲和鳥歸等景物,增添了一種靜謐的氣氛,給人以寧靜安詳的感覺。整首詩以簡約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這個寺廟的景象的感受,描寫出了一種寧靜與靜謐的境界。
此外,詩中的對比也是一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詩人的到來與僧人的離去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強調了僧人不在的寂靜與空寂。同時,雙松與蟬聲、鐘聲與鳥兒歸巢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寺廟的寧靜與靜謐。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一個僧人不在的古寺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與靜謐的向往和對自然景物的感受。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和對比的運用,詩人創造了一種寧靜、靜謐的意境,給人以安詳的感受。
“雙松帶月風蟬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sēng bù zhí
謁僧不值
gǔ sì rén xián sēng yǎn fēi, kè lái xià mǎ jiě chén yī.
古寺人閑僧掩扉,客來下馬解塵衣。
shuāng sōng dài yuè fēng chán zào, gǔ gé míng zhōng xī niǎo guī.
雙松帶月風蟬噪,古閣鳴鐘夕鳥歸。
“雙松帶月風蟬噪”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