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拾枯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歲暮拾枯萁”全詩
枯萁不可食,日晏抱長饑。
猛虎依山林,眼有百步威。
一從梁鴦食,風月何時歸。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我田失耕耘,歲暮拾枯萁。
枯萁不可食,日晏抱長饑。
猛虎依山林,眼有百步威。
一從梁鴦食,風月何時歸。
譯文:
我田地荒蕪,年底只能采集枯黃的萁。
枯萁已經無法作為食物,太陽西斜時我依然饑腸轆轆。
猛虎藏身于山林,眼神中透露著百步之威。
曾經與梁鴦共享美食,如今不知何時才能再次擁有風月之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農耕生活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困境的感慨和對過去榮華富貴的懷念。
詩的第一句,"我田失耕耘,歲暮拾枯萁",描繪了作者田地荒蕪,無法耕種,只能在年底采集干枯的萁。這里的"我田"可以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境況,暗示著他的困苦與失意。
第二句"枯萁不可食,日晏抱長饑",表達了作者的困窘和饑餓。枯萁作為一種干枯的植物,無法作為食物,強調了作者的貧困和生活的艱辛。
第三句"猛虎依山林,眼有百步威",通過描繪山林中的猛虎,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無力與恐懼。猛虎的眼神透露出強大的威嚴,形象地表達了作者面臨的困境給他帶來的壓力和恐懼感。
最后一句"一從梁鴦食,風月何時歸",表達了對過去富貴生活的懷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梁鴦是指過去與作者共享富貴的人,而風月則象征著美好的生活。通過對過去和未來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逆境生活的無奈,同時渴望重拾過去的榮華富貴。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貧困和困境中的無奈和迷茫,同時通過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傳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思考。這種音律優美、意境深遠的表達方式,展示了黃庭堅在詩歌創作上的才華和獨特的感悟。
“歲暮拾枯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cháo yuán zhōng xī guī shí shǒu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wǒ tián shī gēng yún, suì mù shí kū qí.
我田失耕耘,歲暮拾枯萁。
kū qí bù kě shí, rì yàn bào zhǎng jī.
枯萁不可食,日晏抱長饑。
měng hǔ yī shān lín, yǎn yǒu bǎi bù wēi.
猛虎依山林,眼有百步威。
yī cóng liáng yāng shí, fēng yuè hé shí guī.
一從梁鴦食,風月何時歸。
“歲暮拾枯萁”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