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蓬何由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轉蓬何由住”全詩
公養為淹留,豈不以食故。
林薄鳥遷巢,水寒魚不聚。
孤士似無家,轉蓬何由住。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圣莫如東家,
長年困行路。
公養為淹留,
豈不以食故。
林薄鳥遷巢,
水寒魚不聚。
孤士似無家,
轉蓬何由住。
詩意:
詩詞表達了詩人黃庭堅的思鄉之情和流亡生活的辛酸。詩人以自身為例,表達了在異鄉漂泊的孤獨和無依無靠的境況。他稱自己為"孤士",形容自己像是無家可歸的飄萍,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安定的生活。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心境和身世。詩人黃庭堅通過描寫自己在異鄉的困境,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安穩生活的向往。詩中的"圣莫如東家"一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向往之情,將故鄉視為至高無上的圣地。"長年困行路"一句,揭示了詩人流亡漂泊的艱辛和不安定的生活狀態。"公養為淹留,豈不以食故",表達了詩人因為食物而長期滯留在他鄉,生活困頓。"林薄鳥遷巢,水寒魚不聚",通過描繪鳥兒和魚兒離開荒涼的環境,展示了詩人孤獨無助的境遇。最后一句"孤士似無家,轉蓬何由住",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詩人無家可歸的無助和困境。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用意深遠。通過對流亡生活的描寫,詩人黃庭堅抒發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抨擊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和艱難的現實。這首詩詞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引發人們對于歸屬感、家園情懷和社會關懷的思索。
“轉蓬何由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cháo yuán zhōng xī guī shí shǒu
次韻晁元忠西歸十首
shèng mò rú dōng jiā, cháng nián kùn xíng lù.
圣莫如東家,長年困行路。
gōng yǎng wèi yān liú, qǐ bù yǐ shí gù.
公養為淹留,豈不以食故。
lín báo niǎo qiān cháo, shuǐ hán yú bù jù.
林薄鳥遷巢,水寒魚不聚。
gū shì shì wú jiā, zhuǎn péng hé yóu zhù.
孤士似無家,轉蓬何由住。
“轉蓬何由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