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南羈旅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峴南羈旅井”全詩
日繞分魚市,風回落雁汀。
筆由詩客把,笛為故人聽。
但恐蘇耽鶴,歸時或姓丁。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高子勉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高子勉十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峴南羈旅井,灞上獵歸亭。
日繞分魚市,風回落雁汀。
筆由詩客把,笛為故人聽。
但恐蘇耽鶴,歸時或姓丁。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峴南地區旅居的景色和心情。詩人在峴山南方的羈旅之地,看到了一口井,以及在灞河畔的獵歸亭。白天繞過魚市的鬧市,晚上風吹回來,傾落在雁汀上。詩人把自己的詩作當作文房四寶之一的筆,而笛子則是為了故友而吹奏的。詩人擔心自己像蘇軾那樣耽誤了文學而只能隱姓埋名,或者像丁謂那樣只能在歸鄉時才得以露面。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含蓄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在峴南旅居的思緒和情感。詩人以山水井泉和江河景色作為背景,通過描繪日出日落、風吹雁歸的景象,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幻和時光的流轉。同時,詩人以筆和笛子作為象征,凸顯了自己在詩歌創作和友情交往中的角色。他將自己的詩作看作是一種表達和記錄內心情感的工具,而笛子則是為了讓故友能夠聆聽自己的心聲。在詩的最后兩句中,詩人表達了對自己命運的擔憂和不安,希望自己不會像蘇軾那樣只能在匿名中發表作品,或者像丁謂那樣只能在特定時刻才能顯露身份。
整首詩以樸素自然的描寫方式,展示了詩人對于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和對于生活的思考。通過對于細微之處的描繪,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景色相融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同時,詩中對于文學創作和人際交往的思考,體現了詩人對于詩歌創作和友情的珍視與堅持。整首詩既展現出了作者的情感體驗,又抒發了對于人生境遇和命運的憂慮,通過簡短而意味深長的語句,給讀者留下了深思和想象的空間。
“峴南羈旅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gāo zi miǎn shí shǒu
次韻高子勉十首
xiàn nán jī lǚ jǐng, bà shàng liè guī tíng.
峴南羈旅井,灞上獵歸亭。
rì rào fēn yú shì, fēng huí luò yàn tīng.
日繞分魚市,風回落雁汀。
bǐ yóu shī kè bǎ, dí wèi gù rén tīng.
筆由詩客把,笛為故人聽。
dàn kǒng sū dān hè, guī shí huò xìng dīng.
但恐蘇耽鶴,歸時或姓丁。
“峴南羈旅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