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足盡西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雨足盡西靡”全詩
萬物逐波流,金石終自止。
渭因涇使濁,菲以葑故毀。
智所無奈何,誰能為樗里。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飄風從東來,雨足盡西靡。
萬物逐波流,金石終自止。
渭因涇使濁,菲以葑故毀。
智所無奈何,誰能為樗里。
中文譯文:
東方的飄風吹來,雨水充足而西方無雨。
萬物隨波而流,金石終將停止。
渭河因為涇水的污濁而變得渾濁,菲薄因為葑菲的故事而受到破壞。
智慧無法改變這一切,誰能為局中之人解憂。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描繪風雨、水流和石頭等元素,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命運的思索,以及對智慧的無奈和局限性的認識。
首先,詩中的飄風和雨水代表著自然的變遷和無常。風從東方吹來,雨水充足,但西方卻干旱無雨。這種自然現象暗喻著人生中的榮辱得失,表達了作者對命運無常性的感慨。
其次,詩中提到萬物隨波而流,金石終將停止。這句詩意味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和流動之中,而最終都會停止和消亡。這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短暫,以及萬物皆有生滅的規律。
接著,詩中提到渭河因為涇水的污濁而變得渾濁,菲薄因為葑菲(指葑菲之亂)的故事而受到破壞。這里作者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引用,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為因素對社會和個人造成的破壞。
最后,詩中提到智慧無法改變這一切,誰能為局中之人解憂。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智慧和才能的無奈,意味著智慧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那些超出人力控制范圍的問題。作者希望有人能夠在困境中給予他人幫助和安慰。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人生和命運的思索,以及對智慧和局限性的認知。詩中融入了歷史典故,展現了對人性弱點和社會現象的批判。通過對矛盾和困境的揭示,表達了作者對人性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和追問。
“雨足盡西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wèi jiàn jūn zǐ yōu xīn mí lè bā yùn jì lǐ zài
賦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八韻寄李載
piāo fēng cóng dōng lái, yǔ zú jǐn xī mí.
飄風從東來,雨足盡西靡。
wàn wù zhú bō liú, jīn shí zhōng zì zhǐ.
萬物逐波流,金石終自止。
wèi yīn jīng shǐ zhuó, fēi yǐ fēng gù huǐ.
渭因涇使濁,菲以葑故毀。
zhì suǒ wú nài hé, shuí néng wéi chū lǐ.
智所無奈何,誰能為樗里。
“雨足盡西靡”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