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不臥叩柴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更不臥叩柴扃”全詩
我身便是鴟夷榼,肯學離騷要獨醒。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聞道鄰家有酒缾,
我聽說鄰家有酒缸,
三更不臥叩柴扃。
三更時分,我不安心地敲打著門閂。
我身便是鴟夷榼,
我自己就像一只空酒甕,
肯學離騷要獨醒。
我愿像屈原那樣,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詩意:
這首詩以鄰家有酒缸的消息為背景,表達了詩人黃庭堅對物質享受的淡漠態度,強調了他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他自稱是一只空酒甕,意味著他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享受,愿意保持清醒的思維,學習屈原的離騷精神。
賞析:
這首詩通過鄰家有人聚飲的場景,突出了詩人黃庭堅對物質享受的淡泊態度。他在三更時分不臥床,而是敲打著柴房的門閂,暗示他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和精神的獨立,而不是追逐外在的享受。
詩中的"鴟夷榼"是一種空的酒甕,這里用來比喻自己。鴟夷是古代酒器的一種,而榼是一種陶制的大型酒缸。詩人自稱“我身便是鴟夷榼”,表達了他對物質財富的淡漠態度,暗示他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富貴,而是內心的寧靜和精神的提升。
詩的最后兩句“肯學離騷要獨醒”,表達了詩人黃庭堅愿意學習屈原的《離騷》中的思想,追求精神的獨立和自由。離騷是屈原在楚懷王身陷囹圄時所寫的一篇長詩,表達了他對國家的憂慮和自由奮斗的精神。
整首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物質追求的冷淡態度和對精神追求的堅持,體現了他獨立思考、追求內心自由的精神追求。
“三更不臥叩柴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yuán lǐ chūn huái shí shǒu
次韻元禮春懷十首
wén dào lín jiā yǒu jiǔ píng, sān gēng bù wò kòu chái jiōng.
聞道鄰家有酒缾,三更不臥叩柴扃。
wǒ shēn biàn shì chī yí kē, kěn xué lí sāo yào dú xǐng.
我身便是鴟夷榼,肯學離騷要獨醒。
“三更不臥叩柴扃”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