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蔭彌九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大蔭彌九州”全詩
至仁雖愛物,用舍如春秋。
晴空不成雨,遠岫行歸休。
何疑陶淵明,一去如驚鷗。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放言十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放言十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微云起膚寸,
大蔭彌九州。
至仁雖愛物,
用舍如春秋。
晴空不成雨,
遠岫行歸休。
何疑陶淵明,
一去如驚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詩人通過景物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世事的看法和人生的領悟。
詩的前兩句寫道:“微云起膚寸,大蔭彌九州。”這里通過對天空的描繪,表達了微云的形成只是占據了天空的一小部分,但大蔭卻能遮蓋整個九州,從而寓意著某些微小的事物或人的影響可以擴散到整個世界。
接下來的兩句:“至仁雖愛物,用舍如春秋。”表達了詩人對至仁之人的贊美。至仁的人雖然愛護萬物,但他們在舍棄之時卻像春秋更替一樣自然而無私。
接著的兩句:“晴空不成雨,遠岫行歸休。”形象地描繪了天空雖然晴朗,但卻無法降雨,遠山的行云也最終會歸于平靜。這里表達了事物的變化和歸于平常的必然性。
最后兩句:“何疑陶淵明,一去如驚鷗。”將詩人自己與陶淵明相提并論。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以清高自守、疏于世事而著稱。詩人以自己一去如驚鷗的形象表達了對自己行蹤不定、不受世俗拘束的態度,同時也對陶淵明的境界和心境表示欽佩。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以及對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境界的向往。通過景物的描繪,詩人傳達了自己對于世界萬物的觀察和感悟,展現了他對于人生態度的獨立和超越。
“大蔭彌九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àng yán shí shǒu
放言十首
wēi yún qǐ fū cùn, dà yīn mí jiǔ zhōu.
微云起膚寸,大蔭彌九州。
zhì rén suī ài wù, yòng shě rú chūn qiū.
至仁雖愛物,用舍如春秋。
qíng kōng bù chéng yǔ, yuǎn xiù xíng guī xiū.
晴空不成雨,遠岫行歸休。
hé yí táo yuān míng, yī qù rú jīng ōu.
何疑陶淵明,一去如驚鷗。
“大蔭彌九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