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有情到彼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接引有情到彼岸”全詩
八萬四千清凈眼,見塵勞中華藏海。
八萬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盤生死不二見,是則名為施無畏。
八風吹播老病死,無一眾生得安穩。
心華照了十方空,即見觀世音慈眼。
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觀世音贊六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世音贊六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海岸孤絕補陀巖,
有一眾生圓正覺。
八萬四千清凈眼,
見塵勞中華藏海。
八萬四千母陀臂,
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盤生死不二見,
是則名為施無畏。
八風吹播老病死,
無一眾生得安穩。
心華照了十方空,
即見觀世音慈眼。
設欲真見觀世音,
金沙灘頭馬郎婦。
中文譯文:
孤立在海岸的補陀巖,
有一眾生獲得圓滿覺悟。
八萬四千清凈的眼睛,
看到塵勞中華麗的藏海。
八萬四千的觀世音菩薩,
用母陀臂引導有情眾生到彼岸。
涅槃中生死不再分離,
這就是被稱為施無畏。
八種風吹襲老病死,
沒有一個眾生得到安穩。
心中的華光照亮十方虛空,
即可見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睛。
如果真心希望見到觀世音菩薩,
請前往金沙灘,那里是馬郎婦。
詩意和賞析:
《觀世音贊六首》是一首謳歌觀世音菩薩的詩詞。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與智慧的化身,被視為救度眾生的大悲菩薩。詩中描述了觀世音菩薩的神圣形象和普度眾生的慈悲行為。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孤立在海岸的補陀巖,象征著世俗的繁忙和紛擾。接著,詩人表達了觀世音菩薩有八萬四千雙清凈眼睛,能看到塵世中華麗的內心世界。這里的“中華藏海”意指眾生內心深處的寶藏。
下一節詩句中,詩人稱贊觀世音菩薩具有八萬四千雙母陀臂,用來引導有情眾生到達彼岸,解脫生死的輪回。涅槃是佛教中的極樂世界,詩人認為在涅槃中,生死不再有差別,這是真正無畏的境界。
接著的幾句描述了世間眾生的痛苦境遇,八種風象征著各種困難和苦難,使眾生無法獲得安穩。只有當內心的華光照亮十方虛空時,才能見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睛,這象征著觀世音菩薩對眾生的智慧和慈悲。
最后兩句“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是一種幽默的結尾。馬郎婦是民間傳說中的一個形象,傳說他在金沙灘等待觀世音菩薩的到來。這里詩人以幽默的方式表示,如果真心希望見到觀世音菩薩,就去金沙灘找馬郎婦,暗示了觀世音菩薩的眾多化身和普遍存在。
整首詩表達了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敬和贊美,詩人通過描繪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和智慧慈悲的行為,表達了對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解脫眾生痛苦的信仰和向往。詩詞中運用了豐富的象征手法,以及對觀世音菩薩形象的生動描繪,展現了佛教信仰中的慈悲與智慧的理念,并鼓勵人們追求解脫和覺悟的境界。
“接引有情到彼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 shì yīn zàn liù shǒu
觀世音贊六首
hǎi àn gū jué bǔ tuó yán, yǒu yī zhòng shēng yuán zhèng jué.
海岸孤絕補陀巖,有一眾生圓正覺。
bā wàn sì qiān qīng jìng yǎn, jiàn chén láo zhōng huá cáng hǎi.
八萬四千清凈眼,見塵勞中華藏海。
bā wàn sì qiān mǔ tuó bì, jiē yǐn yǒu qíng dào bǐ àn.
八萬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niè pán shēng sǐ bù èr jiàn, shì zé míng wéi shī wú wèi.
涅盤生死不二見,是則名為施無畏。
bā fēng chuī bō lǎo bìng sǐ, wú yī zhòng shēng de ān wěn.
八風吹播老病死,無一眾生得安穩。
xīn huá zhào le shí fāng kōng, jí jiàn guān shì yīn cí yǎn.
心華照了十方空,即見觀世音慈眼。
shè yù zhēn jiàn guān shì yīn, jīn shā tān tóu mǎ láng fù.
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
“接引有情到彼岸”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