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觀音無正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十二觀音無正面”全詩
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風雨推。
蠅說冰霜如夢寐,鷃聞鐘鼓亦驚猜。
從今不信維摩詰,斷取三千世界來。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題神移仁壽塔》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神移仁壽塔》是宋代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所作的一首詩,下面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十二觀音無正面,
誰令塔戶向東開。
定知四梵神通力,
曾借六丁風雨推。
蠅說冰霜如夢寐,
鷃聞鐘鼓亦驚猜。
從今不信維摩詰,
斷取三千世界來。
詩意:
這首詩歌的主題是黃庭堅對神移仁壽塔的題寫。神移仁壽塔是中國古代佛教建筑之一,位于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是十二觀音圣像的寺廟。黃庭堅在詩中探討了佛教信仰和人生哲學的問題,表達了他對佛教道理的理解和追求。
詩人首先描述了神移仁壽塔的形象,說十二觀音沒有正面,這是因為佛教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虛妄的幻象,沒有真正的存在。然而,詩人又問:誰令塔戶向東開?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神秘力量的探索和思考。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四梵天,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他們具備神通的力量,曾經借助六丁風雨,推倒了神移仁壽塔,這表明佛教中有諸多神秘力量和故事,值得人們探究和思考。
詩人又用“蠅”和“鷃”這兩個蟲鳥,來比喻人們對于世間萬物的認知,他說蠅認為冰霜只是夢中的幻象,而鷃聽到鐘鼓聲也感到驚訝,這表明人們對于世間事物的認知是有限的,需要不斷地探尋和學習。
最后,詩人說他不再相信維摩詰,這是佛教中的一本重要經典,意思是不用去追求虛幻的東西,而是要斷掉對三千世界的執念,追求內心的真正自由。
賞析:
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佛教哲學思想,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和宇宙的探索和思考。詩人通過對神移仁壽塔和佛教中的神秘力量的描繪,表達了他對于世界的神秘和奇妙的感受,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于人生的追求和思考。
此外,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十二觀音無正面”、“蠅說冰霜如夢寐”等,使得詩歌充滿了詩意和哲思,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的佳作。
“十二觀音無正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shén yí rén shòu tǎ
題神移仁壽塔
shí èr guān yīn wú zhèng miàn, shuí lìng tǎ hù xiàng dōng kāi.
十二觀音無正面,誰令塔戶向東開。
dìng zhī sì fàn shén tōng lì, céng jiè liù dīng fēng yǔ tuī.
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風雨推。
yíng shuō bīng shuāng rú mèng mèi, yàn wén zhōng gǔ yì jīng cāi.
蠅說冰霜如夢寐,鷃聞鐘鼓亦驚猜。
cóng jīn bù xìn wéi mó jí, duàn qǔ sān qiān shì jiè lái.
從今不信維摩詰,斷取三千世界來。
“十二觀音無正面”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