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臺源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聞道臺源境”全詩
人曾夢蟻穴,鶴亦怕雞籠。
萬壑秋聲別,千江月體同。
須知有一路,不在白云中。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次韻十九叔父臺源》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十九叔父臺源》是宋代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聽說臺源的景色,犁地的小徑通達。
人們曾夢見蟻穴,鶴兒也畏懼雞籠。
萬壑中傳來秋聲別,千江上映著同樣的月光。
要知道有一條路,不在白云之中。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景色,那就是臺源的境地。詩人通過對臺源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對社會現實的觸動。詩中的意象通過對比和象征手法,寄托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世態炎涼的思考。
賞析:
1. 對比的手法:詩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將人與鶴、蟻穴與雞籠進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人曾夢見蟻穴,表明人類渴望自由和追求更廣闊的世界;而鶴畏懼雞籠,則暗示著人們在社會現實中的束縛和壓抑。
2. 自然景觀的描繪:詩中描繪了臺源的秋聲和月光,通過萬壑秋聲的描寫,展現了大自然的宏偉和壯麗;而千江月體同的描寫,則表達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統一。這些景觀的描繪,與詩中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 白云中的一路:詩末的"不在白云中",暗示了詩人對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思考。白云是一種飄忽不定的存在,詩人通過這一形象,表達了對于追求真理的警示,認為真理不應僅僅停留在理想主義的空中,而是要通過實踐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來實現。
《次韻十九叔父臺源》這首詩詞通過對臺源景色的描繪,以及對人生和社會現實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理想和真理的追求。通過對比和象征手法的運用,詩人以簡練的語言展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對立與統一。整首詩意蘊含深遠,富有哲理和思考,是黃庭堅作品中的一首杰作。
“聞道臺源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shí jiǔ shū fù tái yuán
次韻十九叔父臺源
wén dào tái yuán jìng, chú huāng sān jìng tōng.
聞道臺源境,鋤荒三徑通。
rén céng mèng yǐ xué, hè yì pà jī lóng.
人曾夢蟻穴,鶴亦怕雞籠。
wàn hè qiū shēng bié, qiān jiāng yuè tǐ tóng.
萬壑秋聲別,千江月體同。
xū zhī yǒu yí lù, bù zài bái yún zhōng.
須知有一路,不在白云中。
“聞道臺源境”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