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民次公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臨民次公老”全詩
袖有投虛刃,時無斲鼻工。
風流前輩近,名實後人公。
不謂三日別,今成萬事空。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黃潁州挽詞三首》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黃潁州挽詞三首》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是黃庭堅在離開黃潁州時寫的挽詞,表達了他對故鄉的離別之情和對自己身份地位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臨民次公老,論事長輿通。
Facing the people, I am an old man, discussing matters and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袖有投虛刃,時無斲鼻工。
I have a hidden dagger in my sleeve, but there is no skilled craftsman in this era.
風流前輩近,名實後人公。
Gentlemen of elegance are close by, but the achievements of future generations fade away.
不謂三日別,今成萬事空。
Never did I expect that three days of separation would make everything empty today.
這首詩詞描繪了黃庭堅離開黃潁州的場景和他的心情。他自稱為“臨民次公老”,意思是他作為一個老年人,身份低微,面對百姓。他論事長輿通,表示他對政務有著廣泛的了解和才智。接著,他提到自己袖中有一把投虛刃(隱喻為才華),但是這個時代卻沒有能夠發揮才華的機會。他感嘆風流前輩已經離去,而名利之爭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人們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最后,他表示他從未想到短短三日的離別會讓他感到萬事皆空,失去了往日的一切。
這首詩詞通過對離別和個人處境的描繪,表達了黃庭堅對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思考。他感嘆自己在這個時代無法施展才華,同時也對過去的風流事業和名利之爭產生了一定的懷念和失落。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意義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詩意和賞析價值。
“臨民次公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áng yǐng zhōu wǎn cí sān shǒu
黃潁州挽詞三首
lín mín cì gōng lǎo, lùn shì zhǎng yú tōng.
臨民次公老,論事長輿通。
xiù yǒu tóu xū rèn, shí wú zhuó bí gōng.
袖有投虛刃,時無斲鼻工。
fēng liú qián bèi jìn, míng shí hòu rén gōng.
風流前輩近,名實後人公。
bù wèi sān rì bié, jīn chéng wàn shì kōng.
不謂三日別,今成萬事空。
“臨民次公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