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自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見自己”全詩
欲見自己,頻掣驢耳。
通身是手,不解著鞭。
白牛懶惰,空打車轅。
通身是佛,頂戴彌陀。
頭上安頭,笑殺涪皤。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沙彌文信大悲頌》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沙彌文信大悲頌》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通身是眼,不見自己。
欲見自己,頻掣驢耳。
通身是手,不解著鞭。
白牛懶惰,空打車轅。
通身是佛,頂戴彌陀。
頭上安頭,笑殺涪皤。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運用寓言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對自身局限性和追求解脫的思考。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沙彌(初級僧人),他通身是眼,卻無法看到自己;想要看到自己,卻頻繁地掣動驢耳。他通身是手,卻不知如何運用鞭子;白色的牛懶散無為,空打車轅。最后,他通身是佛,戴著彌陀佛像,頭上還安著一個頭,笑殺了一個名叫涪皤的人。
賞析:
這首詩詞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們在追求解脫和超越自我過程中的種種困境和自我限制。通過描述沙彌的各種表象,詩人暗示了人們的局限性和無法逃脫自我的現實。詩中的牛和驢象征了人們的懶散、遲鈍和固守傳統的傾向,而戴著彌陀佛像的沙彌則代表了追求解脫與超越的渴望。最后,通過笑殺涪皤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那些固執己見、執著于表面形式的人的諷刺。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幽默的語言,通過對比和寓言的手法,展現了人們在修行和追求境界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和矛盾。它呈現了一種深刻的思考,引導人們反思自身的局限性,并鼓勵他們超越表面的束縛,追求內心的真正解脫。
“不見自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 mí wén xìn dà bēi sòng
沙彌文信大悲頌
tōng shēn shì yǎn, bú jiàn zì jǐ.
通身是眼,不見自己。
yù jiàn zì jǐ, pín chè lǘ ěr.
欲見自己,頻掣驢耳。
tōng shēn shì shǒu, bù jiě zhe biān.
通身是手,不解著鞭。
bái niú lǎn duò, kōng dǎ chē yuán.
白牛懶惰,空打車轅。
tōng shēn shì fú, dǐng dài mí tuó.
通身是佛,頂戴彌陀。
tóu shàng ān tóu, xiào shā fú pó.
頭上安頭,笑殺涪皤。
“不見自己”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