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窶人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雖窶人子”全詩
進士起家,為吏有績。
雖窶人子,孔武且碩。
我惠我威,養我好子。
我勤我暇,不借吏史。
虎暴人境,肆作機穽。
侯曰徹之,病在乎政。
惟此戾蟲,乃與政通。
風林岑蔚,征夫不逢。
我作頌聲,與民歌之。
不誣方將,俾勿磨之。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曹侯善政頌》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曹侯善政頌》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曹侯輟耕,學于上國。
進士起家,為吏有績。
雖窶人子,孔武且碩。
我惠我威,養我好子。
我勤我暇,不借吏史。
虎暴人境,肆作機穽。
侯曰徹之,病在乎政。
惟此戾蟲,乃與政通。
風林岑蔚,征夫不逢。
我作頌聲,與民歌之。
不誣方將,俾勿磨之。
中文譯文:
曹侯放下農耕,到外國學習。
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有功績的官員。
雖然出身貧寒之家,卻有卓越的才能。
他滿足人民的需求,展示威武,培養優秀的子弟。
他勤奮工作,閑暇時不依賴官吏的記載。
邪惡的虎豹在人民之間肆意作惡,設下陷阱。
曹侯說要徹底清除,問題就在于政治。
只有消除這種惡蟲,才能與政治相通。
風景優美,樹木繁茂,卻無法滿足征戰的士兵。
我寫下這首頌歌,和民眾一同歌唱。
不誣陷忠良之將,讓他們不受折磨。
詩意和賞析:
《曹侯善政頌》以稱贊曹侯的善政為主題,表達了對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和為人民謀福利的敬佩之情。詩中首先描述了曹侯通過學習和科舉考試得到官職的經歷,雖然出身貧寒,但憑借卓越的才能脫穎而出。接著,詩人贊美曹侯的善政,他滿足人民的需求,展示自己的威武,并且重視培養優秀的子弟。曹侯不僅在工作上勤奮努力,而且在閑暇時不依賴官吏的記載,這體現了他的廉潔和自律。
然而,詩中也揭示了一些社會問題。虎豹暴虐,陷阱四布,說明了社會的不安定和人民的困境。曹侯將這些問題歸結于政治的失職,他認為只有解決政治問題,才能消除社會上的惡劣現象。詩中的風景優美,但征戰的士兵卻無法享受到它們,這暗示了軍民之間的矛盾和軍隊的困苦。最后,詩人寫下這首頌歌,與民眾一起歌唱,表達了對曹侯善政的稱贊和希望能夠保護忠良之將不受誣陷和折磨的愿望。
整首詩融合了對曹侯的贊美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表達了對善政的向往和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通過對曹侯的稱贊,詩人呼示了對清廉政治和為民造福的向往,同時也揭示了社會問題和對政治失職的憂慮。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曹侯善政的形象,通過對比和對社會現象的抨擊,凸顯了對良好政治和社會秩序的渴望。它展現了黃庭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美好未來的期望,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批判性。
“雖窶人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áo hóu shàn zhèng sòng
曹侯善政頌
cáo hóu chuò gēng, xué yú shàng guó.
曹侯輟耕,學于上國。
jìn shì qǐ jiā, wèi lì yǒu jī.
進士起家,為吏有績。
suī jù rén zǐ, kǒng wǔ qiě shuò.
雖窶人子,孔武且碩。
wǒ huì wǒ wēi, yǎng wǒ hǎo zi.
我惠我威,養我好子。
wǒ qín wǒ xiá, bù jiè lì shǐ.
我勤我暇,不借吏史。
hǔ bào rén jìng, sì zuò jī jǐng.
虎暴人境,肆作機穽。
hóu yuē chè zhī, bìng zài hu zhèng.
侯曰徹之,病在乎政。
wéi cǐ lì chóng, nǎi yǔ zhèng tōng.
惟此戾蟲,乃與政通。
fēng lín cén wèi, zhēng fū bù féng.
風林岑蔚,征夫不逢。
wǒ zuò sòng shēng, yǔ mín gē zhī.
我作頌聲,與民歌之。
bù wū fāng jiāng, bǐ wù mó zhī.
不誣方將,俾勿磨之。
“雖窶人子”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