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葦枯荷繞壞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折葦枯荷繞壞城”全詩
白鳥自多人自少,污泥終濁水終清。
沙場旗鼓千人集,漁戶風煙一笛橫。
惟有鳴鴟古祠柏,對人猶是向時情。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衛南》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衛南》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今年畚鍤棄春耕,
折葦枯荷繞壞城。
白鳥自多人自少,
污泥終濁水終清。
沙場旗鼓千人集,
漁戶風煙一笛橫。
惟有鳴鴟古祠柏,
對人猶是向時情。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的景象和人們的生活狀態。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社會現象的描寫,抒發了對時代變遷和人生滄桑的感慨和思索。
賞析:
詩的開頭,以"今年畚鍤棄春耕"的描寫,表達了當時農耕生活的困境。"畚鍤"指的是犁和鋤頭,"棄春耕"則暗示著農民因為戰亂或社會動蕩而無法耕種田地,生活艱難。
接著,詩人描述了城市的破敗景象,"折葦枯荷繞壞城",揭示了戰亂帶來的破壞和廢墟。
第三、四句中,詩人運用對比手法,通過"白鳥自多人自少"和"污泥終濁水終清"的對比,表達了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離散。白鳥象征著純潔和自由,而人們則變得稀少。"污泥終濁水終清"則寓意著塵埃落定后,社會將會恢復清明和正常。
接下來,詩人描寫了沙場和漁戶的情景,通過"沙場旗鼓千人集"和"漁戶風煙一笛橫"的描寫,展現了戰爭和平靜的對比。沙場上千人集結,戰爭的氛圍仍然彌漫,而漁戶則在風煙中吹奏著笛子,平靜從容。
最后兩句,詩人回到自然景物,"惟有鳴鴟古祠柏",通過描寫鳴鴟在古祠柏樹上的情景,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思念和懷舊之情。即便是對于現在的人來說,這些景物依然是激發向往和回憶的對象。
整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社會現象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揭示了宋代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困境,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望。詩人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他對時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對于社會現象和人情世故的敏銳洞察力。
“折葦枯荷繞壞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èi nán
衛南
jīn nián běn chā qì chūn gēng, zhé wěi kū hé rào huài chéng.
今年畚鍤棄春耕,折葦枯荷繞壞城。
bái niǎo zì duō rén zì shǎo, wū ní zhōng zhuó shuǐ zhōng qīng.
白鳥自多人自少,污泥終濁水終清。
shā chǎng qí gǔ qiān rén jí, yú hù fēng yān yī dí héng.
沙場旗鼓千人集,漁戶風煙一笛橫。
wéi yǒu míng chī gǔ cí bǎi, duì rén yóu shì xiàng shí qíng.
惟有鳴鴟古祠柏,對人猶是向時情。
“折葦枯荷繞壞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