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夜半持山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有人夜半持山去”全詩
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云中。
能回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
賴有霜鐘難席卷,袖椎來聽響玲瓏。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是一首黃庭堅創作的詩詞,以描寫壺中景物為主題。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有人夜半持山去,
頓覺浮嵐暖翠空。
試問安排華屋處,
何如零落亂云中。
能回趙璧人安在,
已入南柯夢不通。
賴有霜鐘難席卷,
袖椎來聽響玲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夜間持山游賞為背景,表達了對壺中景物的贊美和思考。詩人夜半持著山去,忽然感覺壺中的云霧飄渺、溫暖翠綠。他試著詢問壺中華麗居所的安排情況,但相比起外界的亂云飄散,壺中的景物顯得零亂而飄渺。詩人想知道趙璧(指東坡)是否能回來,是否能體驗到壺中的景色,但趙璧已經進入了南柯夢境,無法與外界相通。最后,詩人稱贊壺中的景物如同袖中的玲瓏,即使有霜鐘搖動也難以將其完全展現。
這首詩詞運用了寓言的手法,將壺中的景物比喻為外界的云霧和山水,表達了對壺中景物的贊美和對東坡的思念之情。詩中的壺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將詩人引入了一個超越現實的境界。通過對比壺中景物與現實世界的亂云,詩人強調了壺中景物的珍貴和難以企及。最后,詩人通過形容壺中景物如袖中的玲瓏,強調了壺中景物的精致和細膩,以及其與現實世界的隔絕。
這首詩詞通過富有想象力和意境的描寫,展示了黃庭堅獨特的創作風格。他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壺中景物的美麗和神秘,以及對東坡的思念之情。整首詩詞給人以超然世俗的感覺,使讀者在詩意的引領下進入了一個虛幻而奇妙的境界。
“有人夜半持山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uī hé dōng pō hú zhōng jiǔ huá
追和東坡壺中九華
yǒu rén yè bàn chí shān qù, dùn jué fú lán nuǎn cuì kōng.
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
shì wèn ān pái huá wū chù, hé rú líng luò luàn yún zhōng.
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云中。
néng huí zhào bì rén ān zài, yǐ rù nán kē mèng bù tōng.
能回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
lài yǒu shuāng zhōng nán xí juǎn, xiù chuí lái tīng xiǎng líng lóng.
賴有霜鐘難席卷,袖椎來聽響玲瓏。
“有人夜半持山去”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