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斜改昏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斜改昏曉”全詩
山斜改昏曉,路曲失東西。
拾栗走村稚,鑒垣巢乳雞。
我來閑擁褐,曝背草檐低。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和張文裕安寒十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張文裕安寒十首》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何處初寒好,初寒疊石灘。
在哪個地方初寒最美好,初寒時石灘疊疊如山。
山斜改昏曉,路曲失東西。
山勢傾斜使天色變得模糊,道路彎曲迷失了東西方向。
拾栗走村稚,鑒垣巢乳雞。
我撿起栗子走過村莊,看見墻垣上有巢的母雞。
我來閑擁褐,曝背草檐低。
我來到這里,穿著樸素的衣服,背曬在低矮的草檐下。
這首詩詞描繪了初寒時的景色和作者的閑適心境。作者通過描寫初寒疊石灘和山勢傾斜的景象,展現了初寒的美麗和大自然的變幻。同時,路曲失東西的描寫也暗示了作者在陌生環境中的迷茫和困惑。
詩中還出現了拾栗、村莊和巢乳雞等生活細節,展示了平凡而真實的鄉村景象。作者身著樸素的褐色衣服,享受著寧靜的時光,曝曬在低矮的草檐下,表達了一種淡泊名利、追求寧靜的心態。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初寒時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展示了對自然和生活的細膩感受。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樸素的情感,這首詩詞傳達了一種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引發讀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山斜改昏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hāng wén yù ān hán shí shǒu
和張文裕安寒十首
hé chǔ chū hán hǎo, chū hán dié shí tān.
何處初寒好,初寒疊石灘。
shān xié gǎi hūn xiǎo, lù qū shī dōng xī.
山斜改昏曉,路曲失東西。
shí lì zǒu cūn zhì, jiàn yuán cháo rǔ jī.
拾栗走村稚,鑒垣巢乳雞。
wǒ lái xián yōng hè, pù bèi cǎo yán dī.
我來閑擁褐,曝背草檐低。
“山斜改昏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