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怛動旒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惻怛動旒扆”全詩
簫鐃震淦口,紼翣隘漳濱。
久大英名在,哀榮異禮陳。
豐碑紀遺烈,長泣鄴城人。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魏忠獻公挽辭三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魏忠獻公挽辭三首》是宋代司馬光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惻怛動旒扆,鴻臚葬老臣。
簫鐃震淦口,紼翣隘漳濱。
久大英名在,哀榮異禮陳。
豐碑紀遺烈,長泣鄴城人。
中文譯文:
悲痛動搖皇帝的旗幟,鴻臚將老臣葬送。
簫聲和鐃聲震動著淦口,紼翣阻隔著漳濱。
英名久遠流傳,悲哀和榮耀交織在一起。
豐碑記錄著英勇的事跡,長久地哭泣著鄴城的人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司馬光為魏忠獻公所寫的挽辭,表達了對忠獻公的深深懷念和悲痛之情。詩中描繪了忠獻公的喪葬場景,以及人們對他的哀悼和敬仰之情。
首先,詩中的“惻怛動旒扆”表達了司馬光內心深處的悲痛之情。旒扆是皇帝的旗幟,這里用來象征忠獻公的地位和功績。司馬光的悲痛之情動搖了皇帝的旗幟,顯示了他對忠獻公的深深懷念。
接著,詩中的“簫鐃震淦口,紼翣隘漳濱”描繪了喪葬的場景。簫和鐃是喪葬儀式中常用的樂器,它們的聲音震動著淦口,紼翣則阻隔著漳濱,形成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這些描寫表達了人們對忠獻公的敬意和哀思。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對忠獻公的贊美和紀念。詩中提到“久大英名在”,說明忠獻公的名聲久遠流傳,他的功績被人們銘記。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忠獻公的哀悼和敬仰之情,稱他的榮耀是與眾不同的。
最后,詩中的“豐碑紀遺烈,長泣鄴城人”表達了人們對忠獻公的紀念和哀思。豐碑記錄著忠獻公的英勇事跡,長久地哭泣著鄴城的人們,顯示了他們對忠獻公的無盡思念和悲痛之情。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喪葬場景和表達對忠獻公的懷念和敬仰,展現了司馬光對忠獻公的深深感慨和悲痛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忠獻公的紀念和敬意。這首詩詞以其深情和莊重的筆調,表達了對英勇忠獻的臣子的崇敬和哀思。
“惻怛動旒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èi zhōng xiàn gōng wǎn cí sān shǒu
魏忠獻公挽辭三首
cè dá dòng liú yǐ, hóng lú zàng lǎo chén.
惻怛動旒扆,鴻臚葬老臣。
xiāo náo zhèn gàn kǒu, fú shà ài zhāng bīn.
簫鐃震淦口,紼翣隘漳濱。
jiǔ dà yīng míng zài, āi róng yì lǐ chén.
久大英名在,哀榮異禮陳。
fēng bēi jì yí liè, zhǎng qì yè chéng rén.
豐碑紀遺烈,長泣鄴城人。
“惻怛動旒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