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萬里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山萬里回”全詩
鄉曲三年別,江山萬里回。
林閭飛旐入,書劍逐舟來。
墳草枯還綠,重泉不復開。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張元常挽歌二首》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張元常挽歌二首》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秀眉無足驗,結轖遽為災。
鄉曲三年別,江山萬里回。
林閭飛旐入,書劍逐舟來。
墳草枯還綠,重泉不復開。
詩意:
這首詩詞是司馬光為了悼念張元常而創作的。詩中表達了對張元常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他早逝的悲痛之感。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來表達對逝去的朋友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凄美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張元常的思念和悲痛之情。首兩句“秀眉無足驗,結轖遽為災。”表達了詩人對張元常的美好回憶,他的秀眉已經無法再見到,而結轖(指結婚)的計劃也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所打斷。接下來的兩句“鄉曲三年別,江山萬里回。”表達了詩人與張元常分別三年后的重逢,他們之間的友情和情感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中得以重聚。接著的兩句“林閭飛旐入,書劍逐舟來。”描繪了張元常的靈柩被抬入墳墓,而詩人則以書劍之志追隨他的靈魂。最后兩句“墳草枯還綠,重泉不復開。”表達了詩人對逝去的朋友的思念之情,即使墳墓上的草木凋零,但重歸于泉的希望卻再也無法實現。
整首詩詞通過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朋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同時也反映了生命的無常和人生的離合。這首詩詞以其深情和凄美的表達方式,使人們對逝去的朋友產生共鳴,并引發對生命和友情的思考。
“江山萬里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ng yuán cháng wǎn gē èr shǒu
張元常挽歌二首
xiù méi wú zú yàn, jié sè jù wèi zāi.
秀眉無足驗,結轖遽為災。
xiāng qū sān nián bié, jiāng shān wàn lǐ huí.
鄉曲三年別,江山萬里回。
lín lǘ fēi zhào rù, shū jiàn zhú zhōu lái.
林閭飛旐入,書劍逐舟來。
fén cǎo kū hái lǜ, zhòng quán bù fù kāi.
墳草枯還綠,重泉不復開。
“江山萬里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