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草荒無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邊草荒無路”全詩
卷旗遮虜塞,歇馬受降城。
霜重征衣薄,風高戰鼓鳴。
將軍功示厭,士卒不須生。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山塞》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塞》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司馬光。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景象和邊塞將士的英勇事跡,表達了對將士們忠誠奉獻的贊美和對和平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邊草荒無路,星河秋夜明。
卷旗遮虜塞,歇馬受降城。
霜重征衣薄,風高戰鼓鳴。
將軍功示厭,士卒不須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邊塞為背景,通過描繪荒涼的邊塞景象和士兵們的英勇事跡,表達了對將士們的敬佩和對和平的向往。
首句“邊草荒無路,星河秋夜明”描繪了邊塞地區的荒涼景象,邊塞的道路荒蕪,但星空下的秋夜依然明亮,暗示著邊塞將士們的堅韌和不屈精神。
第二句“卷旗遮虜塞,歇馬受降城”描述了將士們在邊塞上卷起旗幟,守衛邊塞,以及他們在降敵城池時停下馬匹,表示接受敵方的投降。這表現了將士們的勇敢和忠誠。
第三句“霜重征衣薄,風高戰鼓鳴”描繪了將士們在嚴寒的冬天里,征戰邊塞的艱辛。他們的征衣已被霜雪覆蓋,但他們仍然堅守崗位,戰鼓聲在高風中回蕩,顯示出他們的堅毅和戰斗精神。
最后兩句“將軍功示厭,士卒不須生”表達了將軍對功績的厭倦,而士兵們則不求生存,意味著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和犧牲精神。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邊塞的景象和將士們的英勇事跡,表達了對將士們的敬佩和對和平的向往,展現了邊塞將士們的忠誠和犧牲精神,具有深刻的詩意和賞析價值。
“邊草荒無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sāi
山塞
biān cǎo huāng wú lù, xīng hé qiū yè míng.
邊草荒無路,星河秋夜明。
juǎn qí zhē lǔ sāi, xiē mǎ shòu xiáng chéng.
卷旗遮虜塞,歇馬受降城。
shuāng zhòng zhēng yī báo, fēng gāo zhàn gǔ míng.
霜重征衣薄,風高戰鼓鳴。
jiāng jūn gōng shì yàn, shì zú bù xū shēng.
將軍功示厭,士卒不須生。
“邊草荒無路”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