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水淘沙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細水淘沙骨”全詩
煙云長帶雨,草樹不在春。
細水淘沙骨,驚飚轉路塵。
今朝見烽火,白首太平人。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延安道中作》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延安道中作》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司馬光。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對邊疆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羈旅兼邊思,
川原蹀血新。
煙云長帶雨,
草樹不在春。
細水淘沙骨,
驚飚轉路塵。
今朝見烽火,
白首太平人。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延安道路上的所思所感。作者身處邊疆,思念故鄉,感嘆旅途的艱辛。他看到煙云長時間伴隨著雨水,草木不再春天的繁茂。他用細水淘沙的比喻來形容自己的堅韌和不屈,同時也感嘆風沙的驚人轉變。最后,他看到了烽火,意味著太平時期的到來,但他已經年老,白發蒼蒼。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旅途中的景象和表達作者的情感,展現了邊疆的艱辛和思鄉之情。作者運用了煙云、雨水、草木等自然景物的描寫,以及細水淘沙、驚飚轉路塵等比喻的手法,使詩詞更加生動形象。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太平時期的期盼,但也透露出他已經年邁的心境。整首詩詞既有對邊疆生活的真實描寫,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細水淘沙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 ān dào zhōng zuò
延安道中作
jī lǚ jiān biān sī, chuān yuán dié xuè xīn.
羈旅兼邊思,川原蹀血新。
yān yún zhǎng dài yǔ, cǎo shù bù zài chūn.
煙云長帶雨,草樹不在春。
xì shuǐ táo shā gǔ, jīng biāo zhuǎn lù chén.
細水淘沙骨,驚飚轉路塵。
jīn zhāo jiàn fēng huǒ, bái shǒu tài píng rén.
今朝見烽火,白首太平人。
“細水淘沙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