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底逢人問樵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澗底逢人問樵徑”全詩
澗底逢人問樵徑,松間擊馬宿僧房。
恨無同好攜三雅,共講前聞醉百場。
歷遍勝游翻悵望,日邊回首遠煙蒼。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和范景仁謝寄西游行記》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范景仁謝寄西游行記》是宋代司馬光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洛川秦野郁相望,
風物山河舊帝鄉。
澗底逢人問樵徑,
松間擊馬宿僧房。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西行途中的景色和心情。洛川和秦野是兩個地名,它們相互映襯,展現出作者離開故鄉的感受。風景依舊,山河依然,但已不再是當年的帝王之鄉。
詩中提到作者在澗底遇到了一個樵夫,向他詢問了前方的路。這一情節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獨和渴望得到指引的心情。接著,作者在松樹林中驅馬行進,最終在僧房中過夜。這一描寫展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艱辛和尋求庇護的愿望。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于沒有同伴相伴的遺憾之情。他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一同欣賞三雅(音樂、棋藝、書法),共同討論前人的傳聞,暢談百場的酒宴。然而,他歷經勝游,卻感到遠離家園,回首望望只見蒼茫的遠山和煙云。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作者的旅途經歷,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同伴的渴望。同時,詩中的山河景色和人物描寫也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和對人情世故的體察。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澗底逢人問樵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fàn jǐng rén xiè jì xī yóu xíng jì
和范景仁謝寄西游行記
luò chuān qín yě yù xiāng wàng, fēng wù shān hé jiù dì xiāng.
洛川秦野郁相望,風物山河舊帝鄉。
jiàn dǐ féng rén wèn qiáo jìng, sōng jiān jī mǎ sù sēng fáng.
澗底逢人問樵徑,松間擊馬宿僧房。
hèn wú tóng hào xié sān yǎ, gòng jiǎng qián wén zuì bǎi chǎng.
恨無同好攜三雅,共講前聞醉百場。
lì biàn shèng yóu fān chàng wàng, rì biān huí shǒu yuǎn yān cāng.
歷遍勝游翻悵望,日邊回首遠煙蒼。
“澗底逢人問樵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