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核待歸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懷核待歸種”全詩
匪頒浹下陳,捧拜同馭榮。
置黍敢先食,覽盤多未名。
懷核待歸種,復愁千歲生。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景福東廂詩·賜果》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景福東廂詩·賜果》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南海的荔枝和別館中成熟的葡萄,以及作者對于這些果實的贊美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南海的荔枝來了,別館中的葡萄成熟了。
不是皇帝下令賜予的,但我捧著它們,感到同樣的榮耀。
我敢先品嘗這些黍米,但看著盤中的果實,卻不知道它們的名字。
我懷著希望等待著種子,但同時也擔憂著它們的生命會有千年之久。
這首詩詞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界中的果實的贊美和思考。南海的荔枝和別館中的葡萄象征著豐收和美好的事物。作者并沒有將這些果實與皇帝的賜予聯系起來,而是強調了自然界的恩賜和人與自然的親近。作者捧著這些果實,感到同樣的榮耀,表達了對于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詩詞中的黍米和盤中的果實則象征著作者對于未知和未來的思考。作者敢于先品嘗黍米,展現了他對于未知的勇敢探索。然而,他看著盤中的果實,卻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暗示了人類對于自然界的認知有限。作者懷著希望等待著種子,但同時也擔憂著它們的生命會有千年之久,表達了對于時間的思考和對于生命的脆弱感受。
這首詩詞通過對于自然界中果實的描繪和思考,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界的敬畏、感激和對于未知和時間的思考。同時,詩詞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也展現了作者的才華和對于詩歌的駕馭能力。
“懷核待歸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ǐng fú dōng xiāng shī cì guǒ
景福東廂詩·賜果
nán hǎi lì zhī lái, bié guǎn pú táo chéng.
南海荔支來,別館蒲萄成。
fěi bān jiā xià chén, pěng bài tóng yù róng.
匪頒浹下陳,捧拜同馭榮。
zhì shǔ gǎn xiān shí, lǎn pán duō wèi míng.
置黍敢先食,覽盤多未名。
huái hé dài guī zhǒng, fù chóu qiān suì shēng.
懷核待歸種,復愁千歲生。
“懷核待歸種”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腫 (仄韻) 去聲二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